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7集北伐中原
后另派一支奇兵,从上游寻浅滩处悄悄渡河,绕到敌军后方,前后夹击,定能大破敌军。”徐达点头赞许,当下便依计行事。他亲自率领部分大军在洛水正面让出渡河的架势,一时间,喊杀声震天,明军的战船纷纷驶向河中,佯装要强攻上岸。元军见状,急忙集中兵力在岸边防守,箭矢如雨般射向明军。与此通时,常遇春则带着一支精锐骑兵,沿着洛水上游疾驰而去,寻找合适的渡河点。经过一番探寻,他们找到了一处水浅且敌军防守薄弱的地方,常遇春一声令下,骑兵们毫不犹豫地冲入河中,溅起阵阵水花,迅速渡过洛水,然后马不停蹄地朝着元军的后方奔去。当常遇春的骑兵出现在元军后方时,元军顿时大乱,他们怎么也没想到明军会绕到背后。此时,徐达见时机已到,也率领着正面的大军全力发起进攻,一时间,明军前后夹击,元军阵脚大乱,纷纷溃败逃窜。明军乘胜追击,斩杀敌军无数,缴获了大量的粮草辎重,顺利渡过洛水,继续向河南腹地挺进。在河南境内,明军又接连攻克了多座重要城池,元朝的统治在这里已经是风雨飘摇。百姓们看到明军节节胜利,纷纷主动归附,为明军提供情报、运送物资,使得北伐军的进展更加顺利。随着河南的大部分地区被明军收复,北伐的形势越发对大明有利。此时,元朝的大都(今北京)已经暴露在明军的兵锋之下,元顺帝在宫中听闻明军一路势如破竹,心中惶恐不已。他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可朝中早已人心惶惶,一些大臣主张坚守大都,与明军决一死战;而另一些则建议元顺帝北逃,暂避锋芒。元顺帝犹豫再三,最终还是被明军的强大气势所震慑,决定放弃大都,率领着皇室宗亲以及部分亲信,趁着夜色,仓皇向北逃窜。他们一路向北,离开了这片曾经统治了近百年的中原大地,逃往了北方的草原深处。徐达得知元顺帝北逃的消息后,并没有急于追击,他深知此刻稳定中原局势更为重要。于是,他率领大军稳步向大都进发,一路上,明军严阵以待,谨防敌军的伏击。当明军的队伍终于抵达大都城外时,这座曾经繁华的元朝都城,此刻却笼罩在一片紧张与不安之中。大都的城门紧闭,城墙上的守军们望着城外那如潮水般涌来的明军,心中记是恐惧。徐达先是派出使者,向城中守军劝降,告知他们元顺帝已逃,抵抗已无意义,只要放下武器,明军定会保证城中百姓的安全。城中的守军经过一番商议,见大势已去,便打开城门,投降了明军。徐达和常遇春率领着将士们,威风凛凛地进入大都城。城中的百姓们起初还有些害怕,但看到明军纪律严明,并未侵扰百姓,反而维持秩序,心中的担忧也渐渐消散。徐达下令,封存元朝的府库,妥善安置城中百姓,通时派人向应天府的朱元璋报捷。朱元璋在接到捷报后,龙颜大悦,他深知这意味着大明已经基本统一了全国,多年的征战终于即将迎来胜利的曙光。而徐达和常遇春等北伐将士们,并没有因这阶段性的胜利而懈怠,他们继续在北方各地肃清元朝的残余势力,稳定边疆,安抚百姓。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北伐军继续向北方的其他地区进军,进一步扩大明朝的统治范围。他们与一些负隅顽抗的元朝残部展开了多次战斗,每一次,明军都凭借着顽强的战斗意志、出色的战术以及精良的装备,战胜了敌军。徐达在北方的军事行动中,还注重与当地的汉族百姓以及少数民族部落建立良好的关系。他推行朱元璋制定的民族政策,平等对待各民族,鼓励他们恢复生产,安居乐业。对于一些愿意归附明朝的少数民族首领,徐达给予他们一定的官职和赏赐,让他们协助明朝管理地方事务,使得北方的局势逐渐稳定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北伐中原的战争逐渐落下帷幕,明朝的统治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彻底稳固下来。曾经被元朝统治的中原大地,再次回到了汉族的怀抱,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大明王朝的时代。而徐达、常遇春等北伐将士们的英勇事迹,也被人们口口相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明之风云录简介 >明之风云录目录 > 第7集北伐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