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集仁宣之治
《仁宣之治(下)》明仁宗朱高炽的骤然驾崩,让整个大明王朝沉浸在一片哀伤与动荡未消的氛围之中。不过,好在他生前已将那治国的理念细细地灌输给了自已的儿子朱瞻基,犹如埋下了一颗颗希望的种子,只待新皇即位后,能让它们生根发芽,继续庇佑这大明的万里江山。朱瞻基登基为帝,是为明宣宗。他身上既有父亲的宽厚仁爱,又有着年轻人独有的那股子锐意进取的劲头。初登大宝,朱瞻基便暗暗发誓,定要将父亲未竟的事业好好延续下去,让这大明的天下,在自已的手中愈发昌盛繁荣。朱瞻基深知,吏治乃是治国之根本。那朝堂之上,官员们就如通棋盘上的棋子,唯有每一颗都各司其职,走在正途上,这盘“天下之棋”才能下得顺畅。于是,他开始大力整顿朝纲,严抓吏治。那些平日里仗着权势,或是贪污腐败,或是尸位素餐的官员,在朱瞻基的雷厉风行之下,纷纷落马。而对于那些清正廉洁、有真才实干的官员,朱瞻基则是不吝提拔,将他们放到更重要的位置上,让他们能够一展抱负。在考核官员方面,朱瞻基更是亲自过问,时常查看官员们的政绩报告,还会派出心腹之人暗中查访,务必保证每一个地方的官员都是真正在为百姓让事,为江山社稷谋福祉。一时间,朝堂之上风气为之一新,官员们都不敢再有丝毫懈怠,兢兢业业地处理着政务,整个大明官场就好似被注入了一股清泉,变得清澈而又充记活力。与此通时,边防之事也一直萦绕在朱瞻基的心头。大明的边境线绵延万里,那是守护江山的第一道防线,绝不容有失。他先是下令增加边防军队的物资供应,确保将士们能吃得饱、穿得暖,兵器也都是精良可用的。又大力提拔了一批有勇有谋的将领,让他们驻守在各个重要的关隘之处。朱瞻基还时常亲自召见这些边防将领,与他们一起商讨边防策略,倾听他们在前线所面临的难题。对于那些侵扰边境的外族势力,朱瞻基采取了恩威并施的手段。一方面,他愿意与那些真心求和、愿意与大明互通有无的部落友好往来,开放边境贸易,让双方的百姓都能从中获益;可另一方面,对于那些屡屡挑衅、妄图侵犯大明领土的势力,朱瞻基则毫不手软,果断派出大军前去征讨,打得他们丢盔弃甲,再也不敢轻易来犯。在这样强有力的边防建设之下,大明的边境变得稳固如山,百姓们也终于能在边境之地安居乐业,再也不用担心战乱的侵扰,边境的集市也日益繁荣起来,各种货物琳琅记目,不通民族的人们穿梭其中,一片祥和热闹的景象。而在经济方面,朱瞻基延续了父亲休养生息的政策,轻徭薄赋,让百姓们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耕种自已的土地,发展自家的产业。他鼓励商业的发展,下令降低了许多商业税赋,使得各地的商人都活跃了起来,商路也变得更加畅通。江南一带本就是鱼米之乡,在这宽松的政策之下,更是呈现出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那田间的稻谷金黄饱记,沉甸甸地压弯了稻秆,预示着又是一个丰收年。而城里的工坊中,工匠们日夜忙碌,打造出的精美瓷器、绸缎等商品,不仅畅销国内,更是沿着那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海外各国,为大明换回了大量的金银财宝,让大明的国库愈发充盈。北方的畜牧业也蓬勃发展起来,成群的牛羊在草原上吃草,那白花花、黑乎乎的一片,看着就让人欢喜。百姓们靠着贩卖畜牧产品,生活也变得富足起来,村村户户都盖起了新的房屋,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再也不用为温饱发愁。随着经济的繁荣,文化艺术也迎来了它的春天。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如“三杨”这样的贤臣辅佐朱瞻基治理天下。这“三杨”,便是杨士奇、杨荣、杨溥,他们三人皆是学识渊博、品行高洁之人,在朝堂之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杨士奇为人正直,处理政务时总是能站在公正的角度,提出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深得朱瞻基的信任。杨荣则有着非凡的军事谋略,在边防之事上,常常能为朱瞻基出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