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扮了个鬼脸,“你难道忘了吗,莉儿,如果他们结婚的话,会给我增加多少恐怖的工作量?”
莉莉安拍了拍脑袋,没话说了,珍妮和玛丽对视一眼,都大笑了起来,但莉莉安还是有些不甘心。
“既然切萨对你提起了这个话题,”她说道,“那就证明他有些想结婚了。你就等着吧,J.J,按照他的性格,你们的婚礼不过是时间问题——我等着做你的女傧相。”
“还有我,还有我!”玛丽高呼了起来,“当然,我觉得你们现在其实也挺好的,并不需要再辛苦地和那么多嘉宾写邀请函,布置场地——不过,不管怎么说,如果你们要结婚的话,哪怕是看在我付出的工作量上,我也得当个女傧相!”
珍妮送给莉莉安和玛丽两个大白眼,但自己也笑了起来。
“好吧,好吧,”她说,“如果他能说服我的话,你们俩都会是伴娘的,OK?”
莉莉安和玛丽不禁喜笑颜开,莉莉安吸了一口酒液,忽然又感慨地叹了口气。
“不知不觉,这已经是你们的第二次婚礼了,”她说道,“我得对你承认,J.J,我确实没想过你们能在一起这么久,最后甚至又走到了结婚这一步。”
“是啊,”想到过去的四年,珍妮也是不无感慨,“老实说,连我自己也没想过。说真的,莉儿,在当时下这个决定的时候,我真的做好了人财两空,从感情到事业一起失败的准备,根本就没想过我们能挺过三个月、半年……”
“也没想过能走到结婚吗?”玛丽冷不丁地问道。
“呃,这倒没有,”珍妮说,受到谈话的启发,她也开始努力回想自己和切萨雷的感情分界线,“也很难说是哪一天就放下了那种‘迟早会失败’的恐惧。你知道,毕竟感情对于我和他来说,始终都只是一种调剂……”
的确,如果要历数过去四年和切萨雷的关系,珍妮能说的话并不多。倒不是她对自己的这段关系不满意,只是就如同她所说的,她和切萨雷都不是喜欢营造浪漫场景的那种人,或者说至少不太狂热。就珍妮和他闲聊时分析的结果,这是因为他们两人在“浪漫场景”这个生态体系上所处的位置有关。
这么说吧,在任何一个社会性群体里,精神需求都是被培养出来的。就拿陈贞前世的生活来说好了,她的父母和祖辈绝对没有“求婚”这个概念,当然,结亲的仪式肯定有,但那是两个家族的事,不管是大家闺秀还是农家少女,婚前是互许终身还是素未谋面,男女双方都没有“在决定结婚以前,男人要单独准备一个仪式,向女人征求许可”这个认知。这个认知是什么时候开始建筑起来的呢?就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年轻人被西方电影耳濡目染,渐渐地才有了只是口头征求意见、上门提亲并不足够的认识。可以说“求婚”这个概念就是被电影营销起来的,而在西方,求婚戒指必须要镶嵌钻石,这实际上也是营销的结果。包括求婚时的场景布置、台词采用,甚至哪怕是约会场景的设置等等的所谓“灵感”,都是通过电影、电视等媒体常年营销深入人心,甚至是深入潜意识之后,才会自然而然在恋爱时被采用、模仿。比如说《西雅图夜未眠》让帝国大厦一下成为了浪漫圣地,《泰坦尼克号》后太多人模仿那个经典姿势拍照,这都是这种社会现象的反映。
而在这个模型里,观看电影的大众是消费方,表演、制作电影的珍妮和切萨雷那就属于生产方了,用一句中国的经典谚语,“卖油娘子水梳头”,作为生产方,珍妮和切萨雷每年要看多少剧本,里面凝聚了多少浪漫的场景,早已经产生审美疲劳。再者,浪漫场面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为了满足另一方的虚荣心,譬如说灰姑娘惊艳出场,让舞会所有人为她的美丽所窒息,上前与王子倾城一舞,这对少女们来说简直威力无穷,完全是绝杀的场面,但对珍妮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