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602章
不论是草原民族还是中原民族,能好好过日子的时候,谁又喜欢打仗呢?只有在极北没法生存的时候,才会大规模的南下。

    而彼时,也必是中原王朝的农耕受气候影响,国力衰弱的时候。

    一边衰弱,另一边也难以生存。于是,天下打乱。北边南下是为了活下去,南边天灾人祸,内忧外患,于是,战争开启,人口锐减。贫瘠的土地养活越来越少的人口,族群又得以繁衍。

    就像是她雄心勃勃,想要跟奚部落联合,扩大自己的领域。

    可这个想法还未能成行,就胎死腹中了。

    她没有真正的体会过这个时期,东北之地严酷的气候。

    桐桐搓了搓冻烂的耳朵,往里面去。费青奴与来整跟周法尚正围着火堆,一边烤火,一遍拿着舆图研究,三人商量着开春之后,寻哪里落脚。

    四爷回了书房,近侍赤奴捧了书卷进来,默默的放下,而后退了出去。

    这是从别处誊抄来的,四爷规整好,打算叫人给桐桐送去。

    他将其中一些记录做上记号。譬如:隋开皇二年,突厥因干冷遭遇天灾,而后南侵。隋派兵抵抗,但‘士卒多寒冻,堕指者千余人’。

    是说天太过于寒冷,其中有一千多人因为冻伤还导致手指脚趾不得不切掉。

    又有:隋开皇九年,彼时的京都是大兴(后来的长安),‘其夜每尝烈风大雪,如地震山崩’。

    开皇二十年,‘京师大风雪绵延月余’,冻死人畜无数。

    隋大业五年,隋炀帝至青海,亲征吐谷浑,结果是‘士卒冻死者大半’。

    隋大业八年,隋炀帝一征高句丽,共兴兵一百一十三万,其中三十万水师。除来护儿统辖的水师之外,其余数十万人马,‘六军冻馁,死者十之八九’。

    四爷把这些整理好,放在箱子里,轻轻的合上,然后拍了拍:天时地利人和!都说历史尤其必然性和偶然性,或者,有时候把这个东西称之为天意。这天意在此时,可理解为天时。

    不是东北之地不好,那地方占尽了地利之势;也不是说桐桐揽不住人心,经营不来人和,她在哪里,人和就在哪里。

    可若是缺了天时这个前提条件,那一切都徒劳。

    杨广未能意识到天时,历史上,在三征高句丽之后,他以为对方投降之后,就会俯首称臣,而后臣服。他曾下诏召见高元,可高元不奉诏。于是,他打算再征高句丽!

    之后后来局势的发展,他自身难保,这才罢休。

    从这里看,他压根就没意识到天时在其中的作用。因此,桐桐而今选在辽东城,是可以恐吓住杨广。

    但真的身在其中,她脑子里面根深蒂固的东西就会有所改变。那里不是她以为心中的东北粮仓!在叫北大仓之前,那里是北大荒。

    北大荒‘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铁锅里’,侧面也说明,直到那个时候,东北还保留着原生态,这就证明被人为开发的不多。若不是特殊的制度和现代化的发展,那里什么时候能成为粮仓,且说不好。

    人征服自然,也得遵循自然规律,否则,与隋炀帝的不计后果与代价有何不同?

    收拾完这些,他又亲自去看了准备的衣物,一件一件的封箱,叫人看着装上车,准备送去。

    才安排妥当,玄奴便进来了:“三郎,宫里送赏赐了。”

    四爷没太在意,只叫玄奴去接待,谁知玄奴不动,他回头看:“说。”又怎么了?

    “陛下赏赐美婢二十、歌姬二十、舞姬二十。”

    四爷:“”这个杨广,一边说着要祭祀,一边又不斋戒。祭祀前斋戒,这是礼。他不仅自己不斋戒,还要给别人送歌舞姬妾,什么毛病?

    他头都没抬,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gxa30aw38e0e17简介 >gxa30aw38e0e17目录 > 第602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