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千人,不知道给城里多少人提供了生计!
最直接的,不提供住宿的学院的学生,
除了个别能够寄主到老师家中(这也是老师家补贴家用的一个办法),多数还是得租当地居民的房子。至于说间接的、隐秘的...像是城里面的妓.女,
如果没有学生们,立刻就好多过不下去呢。
毕竟是单身来读书的男性,
而且多数正好是十几二十多岁的年龄,
会有这种事再正常不过——现代都是如此,更不要说中世纪了!现代好歹这种事是违法的,
社会主流风气也鄙夷如此。但中世纪,真的就是没人当回事了。
中世纪是一个一方面虔诚禁.欲的时代,
另一方面,
私下又因为表面的禁.欲,又非常放纵糜烂的一面。就连学者也对妓.女,
以及男人找妓.女的事百般开脱,
直接说这种事是无法禁绝的,
为了不让男性因为欲.望染指良家女子,还不如对妓.女的存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男性找妓.女解决欲望并不会损坏他们的德行和善功,
不会耽误他们上天堂,所有的罪孽自然有妓.女去承担...从这个角度来说,妓.女是管不住欲.望的男人们道德上的替罪羊,甚至还是整个社会的替罪羊!
不过,虽然这些生活在西岱城的外来学者和学生们,绝大多数有着不错的消费能力(中世纪如果不是有点儿家底,怎么能外出求学?),那也是相对来说的!事实就是,以此时的生产力,这些学者和学生别居异地,还是西岱这样的‘大城市’,大部分也经济上拮据。
这也不奇怪,真正有钱有势的年轻人也不会走上大学的路子。贵族青年可以继承爵位,继承不了爵位的次子还可以找一个有钱有地的妻子,这都不行,军功或者进教会也行。凭借自己的贵族出身,干什么都天然比人有优势。
至于大乡绅、大商人,他们的子侄,其中受重视的也自然有一份家业可继承。
会选择读大学这条路的,要么家里有些家底,但不多。要么就是身在一个颇有家底,只是自己不大受重视的家族——如果是这种情况,这个年轻人出门在外求学,能够得到的经济上的支持其实依旧有限。
所以,这些来到博洛尼亚、西岱求学的年轻人,除了极少数,日子都过得紧巴巴的...当然,这也没什么可抱怨的,这年头生活比他们艰难得多的人太多了。他们的日子以现代人的视角来看会觉得苦,可依旧是很多人不可得的日子呢!
至于这些年轻人在写给家里的信中哭诉的,难以在西岱生存。这一方面在家千日好、出门万事难,有点儿家底的人家,孩子在家时别的不说,总能吃饱穿暖,衣食住行不必自己担心。而在外求学就不同了,什么都需要花钱、什么都很贵呢......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只有哭得够惨,才能从家里得到‘援助’嘛。倒不一定真的有信里说的那么惨,似乎家里不马上托人捎带一些钱和东西,自己就要在西岱做乞丐,甚至落魄至死了。
因为这个原因,很多远在他乡的父母、兄姐总是会收到来自西岱的求援信,不是要东西,就是要钱。对此,多数‘资助人’一开始或许还能有求必应,毕竟家里孩子一个人在那么远的地方,谁知道有什么难处呢?但时间一长,怀疑肯定是有的。
那时候,很多老家父母也许会答应给予援助,但给予援助时会有技巧地托付同乡或认识的人亲自送去(这些人一般是有事要去西岱)。这样交付钱物时,还能实地看看,确定家里孩子是真的在学习,而不是学坏了,这才不断问家里要钱要东西。
路德维希就是如此,他上次写信回家,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