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劝善
放下弓箭,有些费解,练箭,若不狩猎,如何精进?
上阵杀敌,血流成河,若心存慈念,随时可能命丧敌手。她既是将门之后,怎会不懂慈不掌兵的道理?
徐玥说:“幼雏待哺,慈雁何辜?日常练箭,林中飞花,落叶,皆可是靶,不必非得伤害生灵。”
“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朱玓沉默,这就是妇人之仁吧。
其实她只是认为应该减少不必要的杀戮,并不是反对一切杀戮;可能因为学武在禅宗圣地,受行善积福的观念熏陶。
她深信因果,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横眉杀气,只对权奸怙恶,少林剑锋,从不指向无辜弱小。
朱玓问:“我习武,是为了建功立业,保国安民;你习武是为了什么?”
徐玥看着朱玓的眼睛说:“五岁那年,我以志在习武为由,拒绝缠足。殿下知道折骨缠足吗?非常疼的,我朝很多仕宦之家的幼龄女子都在受着这种非人之苦,就因为士大夫阶层的审美畸形。”
她也困惑,为何马皇后曾因大脚而受人讥嘲,她如今身居高位,贵为国母,却没有对缠足现象让出反应?
士大夫阶层迷恋三寸金莲,“以缠足定婚姻”的陋俗观念盛行了数百年,非朝夕可改。
“夫有再娶之义,妇无二适之文,故曰夫者天也,天固不可逃,夫固不可离也。”
《女诫》中这样的三从四德理念,植根在这个时代的女性心中,也许,她们都习惯了,理所当然地相信,缠足是闺秀,天足是异端。
朱玓闻言微微皱眉,她也有不得已吗?
徐达是最早跟着洪武帝打江山的开国元勋,他统兵收复了因石敬塘割让给契丹而丢失了400年的燕云十六州,立下不世战功,位列六公之首,地位超然。
徐玥,她有一位配享太庙的父亲。
连她都为此所苦,遑论平凡人家的女儿?
她不愿缠足,不愿跪拜,可是她又不得不接受这个世界的规则;只是当年幸运地逃过了缠足的厄运,得以保住天足。
日昳,钟粹宫。
一位豆蔻年华的宫婢提着包袱来到钟粹宫,对苏怀瑾说:“我是吴王身边的子佩,我家主子派我来给徐小…公子送衣服。”
苏怀瑾疑惑问:“吴王殿下?”
子佩点头称:“是。”
苏怀瑾称谢接过,让子佩喝盏茶再回。
徐玥回到钟粹宫时,才知此事,怜苦赠寒衣,心想这吴王是有恻隐之心的,应是益友。
“可给子佩姑娘一吊钱没?”
“给了。”
她把那枝绿萼梅交给苏怀瑾,说:“拿去泡一壶绿萼梅花茶,放一点蜂蜜。”
采莲打开包袱,看见两套衣服,一套西子色,一套青雘色,还有两件配套的大氅。
“小姐,第二套咱们还没有让好,明日,要不就穿子佩姑娘送来的?”
徐玥坐在玫瑰椅上,品着梅花茶,说:“心意领了,可我不能用,你先收起来吧。”
采莲不解道:“为何?”
“吴王殿下一片善心,可若是被有心人拿去说嘴,只恐瓜田李下,落人话柄。还是等兄长送来的吧!”
或者,等燕王府送来的。
徐玥展开那张皱巴巴的纸团,看见一句话,看完,揉成团,扔进废纸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