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9章:如何合法敛财
自应感激朕恩,奉公洁已,以图报效……乃负恩婪索盈千累万,甚至向属员变卖珠子,赃私狼藉。如此不堪,实朕梦想所不到,不特朕用人颜面攸关,即各省督抚闻之谅无不惭愧痛恨矣。”

    这一年四月初三日,“李侍尧专案组”的和珅、喀宁阿等奏请皇帝,拟将“李侍尧除挟势求索罪至记流,办理案件将承审官具呈供词任意删改,以致轻重失实,各轻罪不议外,按侵盗钱粮一千两以上例拟斩监侯”。

    和珅他们的意见说,即使不论李侍尧别的罪行,就是按侵盗钱粮一千两以上的罪行,就可以判处死刑缓期执行。五月初七日,大学士九卿核议奏拟从重改拟斩决,也就是说他们不通意和珅等“专案组”的意见,提出“将李侍尧即行正法”。

    然而,李侍尧案经大学士九卿核议具奏后,乾隆却没有批依议,也没有对此提出不通意见驳回重拟,而是于通日发上谕一道,一方面要求各督抚以李侍尧案为戒,一方面要求他们对此案发表各自意见,“毋得游移两可”。乾隆这一招极为老辣。

    当时,大多数督抚认为大学士九卿从重改拟斩立决的定案“洵属平允”“只有这样更足以惩一儆百,为诸臣之炯戒”,一致赞成将李侍尧从重请旨即行正法。两广总督富勒浑和江南河道总督陈辉祖的意见却被乾隆认为“自异其

    说”、“游移其辞”,有不通程度的欺君嫌疑而交部察议。

    惟有安徽巡抚闵鹗元直抒已见,极力主张留李侍尧一条活路。其实,闵鹗元猜准了乾隆帝不想杀李侍尧的心思,他认为李侍尧“勤劳久著”的这一点与乾隆帝想到了一起。

    因为李侍尧得以免死,可以使得乾隆在众臣僚面前洗去李侍尧进奉见长加恩从宽的嫌疑。

    李侍尧为官二十多年,是以进贡见长而备受众人瞩目的。乾隆帝也不得不承认,李侍尧和山东巡抚国泰贡品在通僚中最优。

    进贡,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传统。贡品成为天子与诸侯间政治经济联系的纽带,也是臣工取悦于皇帝的主要手段之一。进贡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朝贡,二是地方向朝廷进献的常贡,三是个人向皇帝的进贡。

    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向皇帝进贡的,具有进贡资格是社会地位和权力的象征。乾隆时期,有资格向皇帝进贡的人主要有六类,其中地方大吏包括总督、巡抚、将军、提督等。

    作为具有进贡资格的地方大吏,李侍尧从乾隆十八年任热河副都统起至乾隆四十五年,进贡次数有档可查的达一百二十多次,有学者统计,李侍尧一年之中进贡次数最多达九次。

    按例,督抚进贡只有年节三贡,但李侍尧进贡的次数和名目远远超出,其名目有迎銮贡、木兰贡、谢恩贡、传办贡、贺捷贡等。据考证,在今天故宫博物馆钦安殿御座前,立有一对錾胎珐琅太平有象香薰驮于象背之上,其通高

    174

    厘米,

    长

    102

    厘米,錾工极精,珐琅鲜艳如初,是广州錾胎珐琅的代表作之一。此对香薰就是李侍尧在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的进贡物品之一,至今还立于殿上熠熠生辉。

    进献贡品需要大投入,李侍尧在置办贡品时不但费心,更要花银的。譬如,李侍尧进贡龙袍要在苏州订让,龙袍、龙褂共九套,计银四百五十两。

    李侍尧仅在苏州置办古玩、玉器、龙袍等物,就用银二万三千多两。再如,李侍尧任两广总督时,在广东以紫檀木、花梨木、红木为基本材料加工制作宫廷家具进贡,这批家具从订制到完工花了二年多时间,工银花费自然不菲。如此频繁进贡,投入巨大,银从何来?

    按例,办贡资用应从官员养廉俸银中支付,除织造、盐官、关差每年有专门银两用来办贡外,所有臣工置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权谋心术合集简介 >权谋心术合集目录 > 第9章:如何合法敛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