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如何合法敛财
办商品均由自已出资。但是,云贵总督岁给养廉也不过二万两左右,这二万两银也仅仅是李侍尧万寿供中一盘朝珠的价格。
李侍尧自然不会自已掏腰包的,来源就是“众人头上刮”喽,他仅仅被查实勒索下属的银两就达三万多两。李侍尧上任云贵总督后,对云南钱局铸钱之事特别关心,常常亲自过问钱局的事情,并当众以钱局应有出息为由责难皋司汪圻。
汪圻知道其中原委,立备三柄金如意送给李侍尧。但李侍尧并非记足,传话让汪圻每年必须奉上例银五千两。临安府、署东川府知府看见别的官员都送银给李侍尧办贡,知道李侍尧“素性傲戾,不讲情理,若不从便有祸患”,也连忙筹措银子交给道员庄肇奎送李侍尧。
结果,庄肇奎发现银子尚未凑齐,离李侍尧交待的数额还差二千两,为避免惹麻烦,他不动声色地自已拿了二千两银补足了一万六千两,准时如数地将银子交给李侍尧家人带赴苏州办贡。
这样,李侍尧的努力并没有白费,从他每年进呈贡品的单子中可以看出,其所呈上的贡品,颇受乾隆帝的喜欢,被驳回的数量极少,无怪乎乾隆帝夸他为“贡优奇才”。
由此可以看出,精明的乾隆帝不想杀李侍尧,原因是多方面的。看中李侍尧的才干是一个方面,李侍尧婪赃大多与办贡有关也是一个方面。
据有史家分析,乾隆让和珅来办理李侍尧案,似乎要借此扼制督抚以进贡为名而肥已的贪婪劣迹,一方面可以为皇帝纳贡正名,另一方面可以制止督抚贪婪日盛的势头。
所以,乾隆在上谕中教训各督抚“须痛自梦省,毋谓查办不及幸逃法网,辄自以为得计。总之,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触目警心,天良具在,人人以李侍尧为炯戒,则李侍尧之事未必非各督抚之福也。”
乾隆四十五年(1780
年)十月初三日,乾隆帝依闵鹗元的意见下谕,留下了李侍尧一条性命。《清史稿》记载说:“屡以贪黩坐法,上终怜其才,为之曲赦。”
第二年年初,乾隆帝派李侍尧任陕甘总督镇压回民起义。具有讽刺意义的是,通年五月又任命李侍尧查办甘肃布政使王亶望折监冒赈案。
李侍尧感恩不尽,效力自然不在话下。然而,乾隆这一赦免之举,更推动了地方大吏以进贡为借口的侵贪之风。虽然皇帝屡颁谕旨停止进贡,但臣工们的进贡就从来没有停止过。
公事废弛,贿赂公行,官官相护,进贡成了各级官吏“升迁倚仕”的法宝,与进贡相伴的官吏侵贪对清代吏治产生了恶劣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