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身入田垄间,隐公第四年
一旁偷听的王嘉,则是对此深感愤怒。
“原来…这一切都早已经是串通好的。”
“果然,这“欲成事必先谋略,欲证道必先实践”、“欲善其事,必利其器”,任何事情的发生,总会有个缘由。”
“没有缘由的事情,它是不会凭空发生的。”
只不过,在这个时候,王嘉疑惑了。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几个诸侯国结盟攻打郑国呢?”
“或许是出于某种利益关系吧…”
“之后,还是亲自问问丘明老师吧。”
之后又过了不久,陈国、蔡国,还有卫国与宋国,这四个国家围住了郑国都城的东门,五天之后才能够撤兵。
王嘉见状,那是十分的生气,他想要站出来替天行道,以一己之力为郑国讨个公道。
可是,在半路上,就被友善的新人给劝阻了。
后来,他也想到行事不能够鲁莽,不能只凭一腔热血,还得要结合实际,于是便继续静观其变。
就在这个时候,鲁隐公便向众大臣询问说。
“呃…”
“卫国的州吁,他的这番做法,最后会获得成功吗?”
众大臣一听这话,当即便讨论起来,随后便异口同声的回答说。
“大王,臣子听说用德行来行使军民和谐,可从没有听说过用战乱来促使这一结果的发生。”
“用战乱,就等于要理清思绪。”
“但是,如您所见,这一做法不仅不会到到预期的效果,反而还会越理越乱,最终达到“万劫不复”的境地,实乃下下策也。”
“这个州吁,倚仗武力而安于残忍,安于残忍就会没有亲信的人。”
“与此同时,民众叛乱,亲信离去,就难以成功了。”
“用兵就像用火一样,不加以收敛控制,将会焚烧自己,达到反噬的效果。”
“州吁他杀掉了他的国君,又以残忍暴虐的方式虐待他的民众,这样子是不利于建立美好的德行,反而是想通过战乱取得成功。”
“他这个样子,最后的结局一定是不能免于祸害的。”
眼见大臣们分析的头头是道,还运用比喻的多种方法,十分通俗易懂,这鲁隐公今后不禁连连点头。
就连在一旁围观着的王嘉,此时也不禁点头称赞,竖大拇指以示认同。
又过了些时日,到了秋天的时候,那几个诸侯国便再次攻打郑国。
于是乎,这宋国的国君宋殇公,便派人来到鲁国请求出兵。
但是,鲁隐公拒绝了他的请求。
至于这公子翚,他则是请求出兵与诸侯会合。
这一回,鲁隐公也是没有答应。
这一番操作,让王嘉不禁直呼鲁隐公是个有原则守本分的人,不会轻易因为一点利益,而联合其他诸侯国去行不仁不义之事,并且对此大加称赞。
么子翚见状,执意请求后带兵走了。
估计…他现在的情绪或多或少是带有些愤怒的。
对于这一事件,《春秋》记载说。
“翚帅师,是对他表示憎恶。”
诸侯的军队打败了郑国的步兵,割取郑国的谷子后回兵归朝。
州吁这个人,没有能与百姓关系和谐。
石厚了解了这件事后,便向他的父亲石碏请教稳定州吁国君地位的办法。
“父亲,孩儿请教您一件事。”
“到底要怎么做,州吁才能够去朝见周天子,以获得周王室对他卫国国君地位的认可?”
一听这话,只见石碏稍加思索,随后便回答道。
“陈桓公正得到周天子的宠幸,陈国与卫国正和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