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十二个太阳
下面的甜一倍。"
张明像个兴奋的孩子,围着各色野果打转,时不时取样称重、测量糖度。"这些岩柿的维生素c含量可能是普通柿子的天哪!"他的糖度计显示数字"24","这甜度堪比荔枝!"
接下来的日子,合作社变成了一个大型食品实验室。吴晓梅负责传授传统果脯制法:杨梅用米酒和土蜂蜜腌渍后晒干;刺梨去籽切片,与冰糖层层相叠;八月瓜取瓤拌入野生薄荷;岩柿则要经过三次霜冻处理,每次冻后回温,直到果肉变成半透明的琥珀色。
龙安心则专注于包装设计和品牌故事。他请寨子里会画画的年轻人依务婆的描述,绘制了十二个太阳的图案,每个都融入相应野果的特征。第三个太阳——对应杨梅的那个——被画成深红色,中心有一点亮光,像泪滴又像果实。
"包装成本太高了,"张明看着设计稿皱眉,"这种特种纸印刷加上手工苗绣标签,单包装就要八块钱。按食材和人工算,每盒综合成本至少三十五,零售价怎么也得定六十八。"
"六十八?"龙安心摇头,"太贵了。我们的初衷是让更多人了解苗族文化"
"商业就是商业,"张明推了推眼镜,"上海那些精品超市里,意大利无花果干卖九十八一盒。我们的产品更有特色,定价六十八已经很保守了。"
争论持续到晚饭时分也没结果。最后吴晓梅提议去问问务婆的意见。老人正在自家火塘边绣一条新的领带,听完他们的分歧,头也不抬地问:"汉人娃娃,你买过最贵的东西是什么?"
龙安心想了想:"手机,五千多。"
"能用几年?"
"两三年吧。"
务婆又转向张明:"学生娃娃,你吃过最贵的东西呢?"
"嗯一次分子料理,人均两千八。"
"饱了几天?"
张明笑了:"一顿饭而已,四小时就消化了。"
老人放下绣绷,从身旁的陶罐里取出一片岩柿脯,掰成三份分给他们。"这是我十六岁时做的,今年我七十六了。"
龙安心小心地接过那片薄如蝉翼的果脯。六十年过去,它依然保持着明亮的橙黄色,表面析出的糖霜像一层细雪。放入口中,先是惊人的甜,随后是复杂的果香和隐约的辛辣,最后留在舌尖的是一丝若有若无的苦味,让整个味道变得深邃而持久。
"这"张明瞪大眼睛,"六十年没变质?太不可思议了!"
"苗家做东西,不求快,不求多,只求对得起时光。"务婆用针尖挑了挑油灯的灯芯,火光在她皱纹纵横的脸上跳动,"你们定价钱,也该这样想。"
回合作社的路上,三人都沉默不语。务婆的话像那颗陈年柿脯,余味悠长。最后龙安心停下脚步:"我有个想法。我们不做统一零售价,而是让顾客自己决定价值。"
"什么意思?"张明问。
"礼盒标两个价格:一个是成本价三十五,一个是文化传承价六十八。顾客可以自由选择,选后者的人会收到务婆手写的古歌片段和一枚苗绣书签。"
吴晓梅眼睛一亮:"就像苗家的礼行习俗,送礼要看心意。"
"从营销学角度"张明皱眉思索,"这其实是一种价格歧视策略,但赋予了文化内涵可以试试。"
三天后,首批"十二个太阳"礼盒完工。四种果脯分别装在手工凿制的小木盒中,盒盖上烫着相应的太阳图案。打开盒子,内衬是吴晓梅带领妇女们绣的枫叶纹布垫,每个图案都略有不同。附赠的小册子印着古歌片段和中英文对照解说。
龙安心特意留出十盒,带到县城的网吧上传产品照片和故事到合作社的网店。令他惊讶的是,当晚就收到了五个订单,其中三个选择了"文化传承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