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68章 古树铜锣
,当场打电话给省文物局申请紧急保护。林业局的王科长也被请来协商,脸色不太好看。

    "就算是文物,"他坚持己见,"枯树还是得砍。可以把铜锣取出来保护"

    "不行!"务婆突然用汉语喊道,吓了所有人一跳,"铜锣离树灾祸来"

    李研究员若有所思:"老人家,您是说铜锣必须留在树里?"

    阿公接过话头,吴晓梅翻译:"藏锣祈愿的规矩——锣入树是请神,锣出树是送神。不到万不得已不能取出来"

    经过激烈讨论,最终达成妥协:林业局暂缓砍伐,由文物局牵头成立联合工作组,评估铜锣的历史价值和古树的安全风险。作为临时措施,工作组同意在古树周围搭建防护支架,同时用内窥镜和x光进一步检查树洞情况。

    消息传开,寨子里一片欢腾。妇女们重新摆上新鲜供品,孩子们围着古树唱歌,连最不信传统的吴小山都松了口气:"好歹争取到时间了"

    当晚,工作组在合作社办公室分析初步发现。x光显示树洞内不止一面铜锣,而是至少三面,分别位于不同高度,年代似乎也不同。最下面的那面最大,可能真是清代的;中间较小,估计是民国时期;最上面就是龙安心发现的这面,刻有"1958年"字样。

    "更神奇的是这个,"李研究员展示铜锣特写照片,"边缘刻有汉苗双语铭文。汉字写的是祈雨安民,苗文部分还在破译"

    务婆被请来协助解读。老人抚摸着照片上的苗文符号,轻声念出一段古歌:"铜锣响三响,乌云聚东方;树根喝饱水,枝叶返青黄"

    "这是《救树歌》!"吴晓梅惊喜地解释,"传说古树将死时,歌师唱这首歌能让它复活。"

    工作组决定第二天尝试非破坏性探查——用内窥镜相机深入树洞,记录铜锣全貌和铭文细节,同时采集树体样本分析死亡原因。为防止意外,林业局在古树周围搭起了坚固的防护架。

    夜深了,龙安心却睡不着。他独自来到古树下,仰头望去。月光给枯死的枝干镀上一层银边,让它们像老人骨节分明的手指,伸向无尽夜空。树洞前的供品已经换了一轮——新鲜水果、糯米糍粑、一小碗米酒。不知是谁还系上几条红布带,在夜风中轻轻飘动。

    "睡不着?"吴晓梅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她手里提着一盏小油灯,火光在风中摇曳。

    "嗯,"龙安心轻声回答,"我在想如果这棵树真的死了,寨子会变成什么样?"

    吴晓梅将油灯放在树根处:"小时候外婆说,这棵树是寨子的记事本。每一道年轮都记着一代人的故事"她指向树干上的一道深沟,"这是1942年大旱留下的;那边分叉的疤痕,传说是清末土匪放火烧的"

    龙安心突然明白了村民们拼死护树的原因。在这没有文字的民族里,古树就是活着的史书,是集体记忆的物质载体。它若消失,一段历史也就随风而散了。

    次日清晨,联合工作组开始正式探查。专业设备从树洞上方的小孔深入,将内部情况实时传输到电脑屏幕。当高清摄像头对准那面清代铜锣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锣面中央赫然铸着"乾隆三十五年制"七个汉字,周围是一圈精美的云雷纹。

    "真是清代的!"李研究员激动得声音发颤,"至少二百五十年历史!"

    更令人震惊的是苗文部分的解读。在务婆的帮助下,学者们确定那是《藏锣咒》的片段,大意是"铜锣震,山神醒;山神醒,甘霖降"。与1958年的铜锣铭文几乎一致,只是用词更古老。

    "这说明什么?"王科长问,态度已经软化许多。

    "说明至少在二百五十年前,就有苗族先民通过这种方式祈雨,"李研究员解释,"而且1958年那次是刻意模仿古法"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阿耶玳,苗语,我们的根简介 >阿耶玳,苗语,我们的根目录 > 第68章 古树铜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