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94章 三袋盐的聘书
话,龙安心走回办公室。桌上摆着新设计的"古歌米"包装样品——深紫色的米袋上,一只简化的蝴蝶纹样展翅欲飞。他翻到背面,那个大大的二维码旁边是一行小字:"扫码聆听千年农谚"。

    手机扫描后,屏幕上出现务婆唱《播种歌》的视频。老人沧桑的声音讲述着如何观察枫香落叶,如何用火塘灰拌种,如何根据云彩形状判断降雨这些被现代人视为迷信的古老歌谣,刚刚获得了中国最高学术机构的认证。

    龙安心突然明白了林妍的急切。黔丰可以复制紫米的基因,可以模拟雷公山的土壤,甚至可以高薪挖走技术人员——但他们复制不出务婆与这片土地之间那种近乎神秘的连接,那种被《农业遗产》期刊称为"活态知识体系"的传承。

    "龙总!"小李风风火火地闯进来,"出大事了!快看热搜!"

    龙安心接过手机,屏幕上是一条刚冲上热搜第一的话题:央视要来拍务婆。点开详情,原来是《舌尖上的中国》官方微博发布预告,新一季将增加"粮食的记忆"单元,首期就要拍摄凯寨紫米和务婆的《播种歌》。

    "刚接到的电话,摄制组下周就到!"小李激动得语无伦次,"我们要不要重新包装?做个特别版?"

    龙安心笑着摇头:"就按原计划。真正的特别不在包装上,而在"他指了指窗外务婆的歌声传来的方向。

    ---

    收割前的最后一场仪式比龙安心想象的更隆重。尽管离正式收获还有两周,但务婆坚持要按古规举行"问稻礼"——向稻灵致谢并祈求顺利收获。

    仪式定在清晨。龙安心天不亮就起床,发现吴父已经等在院子里。老人今天格外精神,那件对襟苗服洗得发白却整洁挺括,手里拿着一个竹编的小篮子,里面装着三根香、一小包盐和一壶米酒。

    "阿叔,这么早?"

    吴父点点头:"活路头要比太阳先到田里。"

    两人默默走向试验田。晨雾中的紫米已经熟透,沉甸甸的穗子低垂着,在微风中泛起紫色的波浪。远处,雷公山的轮廓渐渐清晰,像一位守护者注视着这片土地。

    吴父在田埂上摆好香炉,点燃三根香,然后从怀里掏出一把小小的银刀——龙安心认出那是杨公的作品。老人用银刀在食指上轻轻一划,将血滴入米酒中,然后缓缓洒向田埂。

    "血祭地母,粒粒归仓。"吴父用苗语念道,声音低沉而庄重。

    龙安心安静地站在一旁。东方的天空渐渐亮起来,第一缕阳光穿过云层,照在紫米穗上,那些饱满的颗粒顿时像无数颗细小的宝石般闪闪发光。

    "来。"吴父突然递给他一根穗子,"尝尝。"

    龙安心小心地捻下几粒紫米放入口中。生米的质感坚硬,但嚼碎后立刻释放出一股奇特的甜香,还带着淡淡的坚果味——这是超市买来的精米永远无法比拟的鲜活滋味。

    "甜吧?"吴父难得地露出笑容,"好米生吃都甜。"

    回村的路上,他们遇到了金教授和他的团队。学者们带着各种仪器,正准备去采集日出前后的数据。

    "太完美了!"金教授激动地握着龙安心的手,"我们刚对比了务婆《播种歌》里说的露水重时测产量,发现这个时段的稻株含水量与最终产量确实存在相关性!"

    龙安心笑着点头。他早已不再惊讶于传统智慧的科学性——在凯寨的每一天,他都在见证这种古老知识与现代科技的奇妙共鸣。

    上午九点,鼓楼前的空地上已经聚集了全寨老少。务婆今天穿上了那件六十年前的嫁衣,虽然尺寸已经不太合身,但那些精美的刺绣依然令人惊叹。中科院的女博士带着录音设备,正在调试一台看起来很专业的声波分析仪。

    "开始吧。"吴家叔公敲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阿耶玳,苗语,我们的根简介 >阿耶玳,苗语,我们的根目录 > 第94章 三袋盐的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