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94章 三袋盐的聘书
响铜锣。

    务婆站起身,苍老的声音唱起《丰收歌》的第一段。与《播种歌》不同,这首的旋律更加欢快,歌词描述稻谷如何从地母的怀抱中长成,如何吸收日月精华,如何最终回到人的碗里成为生命的力量

    龙安心注意到,女博士的声波仪屏幕上显示出奇特的波形——每当务婆唱到特定高音时,就会出现一种规律的脉冲信号。

    "这是什么?"他小声问。

    "次声波!"女博士兴奋地低声回答,"人耳听不见,但植物能感知!《播种歌》里可能有促进生长的特殊频率!"

    仪式进行到一半,几个年轻人突然惊呼起来。他们指着手机屏幕,激动地交头接耳。龙安心凑近一看,原来是"古歌米"的第一批客户评价开始涌现——几乎清一色的五星好评,很多人惊讶于紫米的口感和香气,更有不少人被包装上的二维码内容震撼。

    "听务婆唱歌煮饭,米饭都更香了!"一条评论这样写道。

    最令人意外的是,不少消费者自发上传了扫描二维码后听到的《播种歌》片段,相关话题听老祖宗的话种地已经登上热搜。小李兴奋地宣布,预售订单突破了两万单,合作社的网店服务器一度崩溃。

    仪式结束后,金教授拉着龙安心来到办公室,电脑屏幕上是一组复杂的气象数据。

    "看这个!"学者指着两条几乎重合的曲线,"蓝色是务婆《播种歌》里提到的物候标志,红色是过去五十年气象站记录。除了2010年那个极端的暖秋,误差从未超过三天!"

    龙安心若有所思:"所以苗族先民是靠千百年的观察"

    "不只是观察!"金教授激动地调出另一张图,"这是一种系统性的知识编码!《播种歌》里提到的云走东,一场空;云走西,披蓑衣,我们做了统计分析,准确率高达78!"

    正说着,吴晓梅匆匆进来:"中科院的人想请务婆去北京做报告!"

    龙安心和金教授同时摇头:"她不会去的。"

    "没错。"吴晓梅笑了,"但她说可以录视频。还有个条件"

    "又要盐和铁锅?"金教授半开玩笑地问。

    "不是。"吴晓梅的表情变得认真,"她要科学院帮忙找一样东西——1958年被收走的那本《百苗图》。"

    龙安心和金教授面面相觑。《百苗图》是清代绘制的苗族生活图志,现存完整版寥寥无几。1958年,凯寨确实有一本祖传的《百苗图》,但在"破四旧"运动中不知所踪。

    "她说那本书的最后一页,"吴晓梅继续道,"记载着紫米的秘密。"

    ---

    当天晚上,合作社召开紧急会议。央视的拍摄在即,"古歌米"的订单暴增,而黔丰农业的威胁依然存在龙安心提议趁热打铁,将务婆的气候智慧转化为实用产品。

    "农事历app?"小李挠着头,"市面上已经有了啊。"

    "不是普通的日历。"龙安心在白板上画着示意图,"结合务婆的古歌和实时气象数据,为不同地区提供种植建议。最重要的是——"

    他敲了敲键盘,投影仪上显示出一个nft平台的页面:"把每年的农事历做成限量版nft,销售收入用于购买农业灾害保险。"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老人们一脸茫然,年轻人则兴奋地交头接耳。吴晓梅轻声用苗语向吴家叔公解释什么是nft,但"数字收藏品"这个概念显然超出了老人的理解范围。

    "看不见的契约?"吴家叔公皱起眉头,"那怎么保证灵验?"

    "可以用区块链"小李刚开口就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赶紧改口,"就是一种新的议榔石,全天下的人都能作证。"

    这个比喻似乎起了作用。几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阿耶玳,苗语,我们的根简介 >阿耶玳,苗语,我们的根目录 > 第94章 三袋盐的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