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要想富,先修路
话音刚落,就有工部的官员取来早已准备好的檀香开始计时。
马车缓慢地移动到水泥路面上,并未立即行驶,而是有官员上前仔细检查。
检查完毕后,汇报声随之响起:
“路面完好,无下陷,无破损,可正常使用。”
“开始运输!”
各项程序完成之后,檀香被点燃,马车也在车夫的驾驭下迅速启动。
水泥路的优势此刻显现出来。
相比泥泞的道路或砖石铺设的路面,水泥路表面显然更为坚固。
因此,通常马车起步最为费劲,往往需要积蓄力量才能慢慢拉动,但此时可以明显看到,拉车的马匹只需轻轻发力,马车便立即被拉动起来。
随后,马车加速的过程也显得轻松许多,除了马匹本身的重量外,一千多斤的负载轻松被拉动,且速度逐渐加快。
不久,马车便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差距在哪里?”
朱瞻基目送马车离去后,转向身边的周忱询问。
周忱听罢立刻答道:“按照殿下指示的数据,泥路上,若路面干燥,马车大约需要五到七个呼吸才能拉动;砖石路情况类似。
但如果路面被水浸湿,泥土变得松软,所需时间更长,泥土越松软,耗时越久,有时甚至需要人力辅助才能启动,即便如此,仍有可能再次陷入泥泞之中。
而水泥路则完全不存在这些问题,雨水对它的影响不大,启动时间仅需两到三个呼吸即可。”
朱瞻基点头表示认可,觉得这与他的预期大致相符。
水泥路的优点,除了避免像砖石路那样因局部下沉而频繁维修的麻烦外,最大的优势在于雨季时的表现。
与泥土路常因积水而变得泥泞、阻碍车辆通行不同,水泥路完全不受影响。
在这个时代,多数道路都是泥土铺设的,只有在应天这样的帝都附近,城外才有砖石路面。
换作其他地方,绝不会这样讲究。
然而,这也带来一个问题:雨雪天气里,泥土路几乎无法通行,若降雨量过大,可能需要数日晾干后才能正常使用。
这便是当时人们较少长途跋涉的原因之一,并非仅因交通方式缓慢,道路状况同样是一个重要因素。
一旦遇到下雨天,即便乘坐马车也可能陷入困境,而一旦被困,短时间内难以脱身。
若是在荒郊野外,饮食供应都会成为难题。
……
这样一来,随着水泥路逐渐普及,出行将变得更加便利,其带来的益处显而易见。
毕竟“要想富,先修路”
的口号并非空谈。
一旦道路运输条件改善,即使交通工具仍是传统的马车,但由于不受天气等因素干扰,货物运输更加稳定,自然有助于商业繁荣。
当然,前提是需要对商业体制作出相应调整。
不过这对朱瞻基而言并不紧迫,毕竟这是大明朝的第一条水泥路刚竣工的时候。
听罢周忱的说明,朱瞻基微微点头表示认可。
而站在一旁的朱高炽则显得颇为兴奋。
“这么说来,运送粮饷岂不是会快得多?若从应天到顺天的水泥路建成,一车粮食能节省多少时间呢?”
周忱听闻此问,立刻回答道:“回禀太子殿下,水泥路确实能节省不少时间,但具体能省下多少,因为第一条水泥路刚完工,工部尚未测算出确切数据,所以目前没有明确结果。”
“费用多少?”
姚广孝在一旁听到这话,忍不住打断周忱的话,还没等周忱回答,他又接着说道:
“我是说如果修一条从应天到顺天的水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