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章
    第一章

    幽灵投稿

    林深在按下删除键前停顿了0.3秒。光标在文档标题《完美谋杀》后闪烁,像把悬在咽喉的冰锥。书房弥漫着陈年纸张的霉味,混着虎斑猫打翻的猫薄荷气息。窗外秋雨冲刷着外滩老建筑的巴洛克浮雕,水痕在霓虹灯下如同泣血的眼影。

    打印机突然发出齿轮卡涩的声响。他皱眉看向角落,那台惠普1020已经三个月没开过机,此刻却自动吐出纸张。A4纸划过金属滚轮的声音,让他想起法医课上听过的解剖锯开颅骨录音。

    **叮——**

    新邮件提示音刺破雨声。发件人栏显示着乱码字符,主题赫然是:《杀死悬疑作家的十二种方法》。

    徐璐又搞什么营销新花样...他啜了口冷掉的蓝山咖啡,喉结滚动时牵扯到旧伤——那是三年前书迷袭击事件留下的刀疤。文档加载时的旋转光标逐渐扭曲成漩涡状,第一段文字跃入眼帘:

    作家在子夜时分听见电梯呻吟。黄铜指针在12与13层间震颤,像具老座钟濒死的心跳。当他按下呼叫键时,缆绳断裂的脆响惊飞了窗外乌鸦。

    林深的后颈汗毛直立。这段描写与他藏在加密文件夹里的新书开头完全一致,连老座钟心跳这个隐喻都分毫不差。更诡异的是,匿名作者接着写道:

    轿厢门打开时涌出浓重的铁锈味。尸体倒挂在镀金镜面中央,脚踝麻绳浸透的鲜血正滴答坠落,在波斯地毯上绽出十二朵曼陀罗。法医后来在死者右手发现半张15路电车票,票面日期停留在2003年10月17日。

    咖啡杯从指间滑落,褐渍在实木地板上漫成一只眼睛的形状。2003年10月17日——母亲失踪那天的晨报头条,此刻正锁在书房保险柜第三层。而那张印着15路虹口公园站的电车票,是刑侦支队当年唯一的物证。

    虎斑猫突然发出婴儿啼哭般的嚎叫。林深转头看见打印机仍在吐纸,新出现的段落让他如坠冰窟:

    警察忽略了一个细节:死者后颈有处月牙形烫伤,与作家童年被烟头灼伤的疤痕位置相同。更讽刺的是,监控显示电梯始终停在一楼——正如二十年前那个雨夜,根本没有人走进过那栋公寓。

    他本能地摸向后颈。1989年母亲烫伤的旧疤在指尖下突突跳动,仿佛皮下埋着枚微型定时炸弹。书架上1937年版《东方快车谋杀案》突然自行滑落,惊起的气流掀开茶几下的素描本——最新那页正是他昨夜画的电梯尸体构图。

    手机在此时震动。责编徐璐的消息悬浮在锁屏界面:读者在等你超越《缄默者》,别让他们发现你在重复自己。配图是张泛黄的书评剪报,2003年10月18日《文汇报》艺术版块标题刺痛视网膜:《新锐作家林美兰离奇失踪,疑与电车连环命案有关》。

    林深扯开衬衫第二颗纽扣。文档自动跳转到下一页,文字如咒语般在视网膜上灼烧:

    真正的悬疑在于,当作家开始调查命案时,所有线索都指向他最不愿触碰的真相——那个被他锁在记忆阁楼里的雨夜,湿漉漉的电车票,还有母亲高跟鞋敲击铁轨的脆响。

    虎斑猫弓着背退向窗台,金瞳倒映着疯狂闪烁的路由器信号灯。林深冲到书房门前,老式猫眼外,电梯的黄铜指针正在12与13之间剧烈摇摆。显示屏的绿光渗出血色涟漪,将13渲染成解剖室里的器官标本。

    谁在那儿!他的吼声在楼道激起空荡回音。电梯门突然叮地开启,轿厢顶部的镜面映出无数个面色惨白的自己。某种黏腻的拖拽声从深处传来,像是湿麻绳摩擦大理石地面。

    林深抓起玄关的铸铁门栓。电梯里空无一人,唯有镜面上用血写着倒计时:71:34:29。血腥味中混杂着熟悉的栀子花香——母亲失踪前常用的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我是一个悬疑小说家简介 >我是一个悬疑小说家目录 > 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