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庵门前的荒废池塘里,竟突然冒出了成片的荷花。
1
古庵惊变
嘉庆元年的暮春,襄阳城西南的青崖山笼罩在一片氤氲雾气中。清晨的阳光透过薄雾,给山林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青莲庵的铜钟在晨曦中撞响,清脆的钟声在山谷间回荡,仿佛在唤醒沉睡的大地。
钟声中,慧明师太正用一根细长的竹竿挑开庵门上的蛛网。这座始建于盛唐的尼庵,历经岁月的洗礼,如今只剩下断壁残垣,显得格外凄凉。然而,山门前那株枯死的老槐树,仍以狰狞的姿态刺向灰蓝色的天空,仿佛在诉说着过往的辉煌与沧桑。
师父,早课的香灰该换了。
年轻尼姑妙玉捧着香炉走来,月白色僧袍被山风掀起一角,露出腰间若隐若现的红绳——那是她下山化缘时,善良的百姓硬塞给她的平安结。慧明师太的目光一凝,忽然瞥见妙玉发间沾着半片树叶,正要伸手拂去,忽闻山下传来杂乱的脚步声。
几个泼皮无赖又闯上山来,为首的疤脸汉晃着酒葫芦,眯眼盯着妙音:
小师父生得这般水灵,怎舍得在这破庵里吃斋
话音未落,一枚石子破空而来,啪地打在他手背上。众人惊惶抬头,只见庵墙阴影里立着个缟素身影,斗笠压得极低,只露出下颌线条如寒梅初绽。
滚。
那声音清冽似冰泉击石,让人心生寒意。疤脸汉恼羞成怒,抄起木棍冲上前,却见白衣尼姑指尖轻弹,一粒香灰竟如钢针般刺入他手腕。众人惨叫着连滚带爬下山,回头再望时,庵门前已空无一人,唯有老槐树枯枝上,一只夜枭正发出磔磔的怪笑,仿佛在嘲笑这些不速之客的狼狈。
此后疤脸和泼皮无赖们再也不敢靠近山门了。
2
枯木逢春
在那个风和日丽的春日里,尼姑庵迎来了一位年轻而美丽的姑娘,慧明太师收留了她,赐名:妙音。妙音的到来,如同一缕温暖的春风,吹拂过这片沉寂已久的佛门净地。姑娘的面容如同初绽的莲花,纯净而生动,她的眼眸中闪烁着智慧和刚毅。她从哪里来俗名叫什么,庵中的尼姑们都不曾知晓,但她的出现,却似乎预示着某种不同寻常的开始。
是夜,慧明师太在禅房枯坐。供桌上的长明灯忽明忽暗,映得墙上斑驳的《华严经》壁画恍如活物。那经文中的每一个字,都仿佛在诉说着无尽的智慧与慈悲。慧明师太的心境,如同这摇曳的灯火,时而明亮,时而晦暗。她的心中充满了对佛法的虔诚,也夹杂着对庵中未来的种种思索,她预感到什么……
忽闻窗外风声骤起,她抬眼望去,只见月光中,那株枯死十年的老槐树竟抽出了新芽。嫩绿的叶片在风中簌簌作响,宛如无数只小手在叩问苍天,似乎在诉说着生命的顽强与不屈。慧明师太的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她仿佛看到了生命的奇迹,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力量。
更奇的是次日清晨,庵门前的荒废池塘里,竟冒出了成片的荷叶。那些荷叶如同绿色的翡翠,点缀在池塘之上,它们在晨光的照耀下,闪烁着晶莹的露珠。卷着露水的嫩叶间,一朵碗口大的并蒂莲亭亭玉立,花瓣红得似要滴血,美得令人窒息。那并蒂莲的出现,如同一个奇迹,让整个庵堂都沐浴在一种神圣而祥和的氛围之中。素来沉稳的慧明师太,也不禁双手合十,喃喃念诵《妙法莲华经》,祈求佛祖的庇佑。
此乃祥瑞之兆。
师太望着正在清扫庭院的妙音,心中暗忖。自这妙音一个多月前上山,庵中便怪事频发:失修多年的观音像底座下,竟渗出清甜的泉水,仿佛是观音大士显灵,赐福于这片土地;后山的野果忽然个个饱满多汁,连最酸涩的野梅都甜如蜜糖,让人忍不住想要一尝究竟。庵中的尼姑们纷纷议论,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