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章
纷纷掏出手机拍照。校长闻讯赶来,望着这座凝结着无数故事的艺术品,沉默良久后摘下眼镜擦拭。

    这是我见过最动人的校园雕塑。校长的声音有些颤抖,这里不仅是实验室,更是梦想的摇篮。他当场宣布,将废弃实验室改造成玻璃艺术博物馆,永久保存周鹤年的手稿与俞景川的作品。

    消息传开后,全国各地的艺术家和学生纷至沓来。有人带来自己珍藏的老玻璃,有人分享与玻璃有关的故事。博物馆的留言墙上,贴满了泛黄的纸条:这道裂痕让我想起外婆补过的玻璃灯罩原来破碎也能如此美丽。俞景川站在人群中,看着这些文字,忽然明白周鹤年说的玻璃能映照人心究竟意味着什么。

    然而,更大的挑战接踵而至。一家房地产公司看中了博物馆所在的地块,开出天价收购。他们承诺将玻璃雕塑移至商业中心,却要拆除所有承载记忆的老建筑。俞景川被请到豪华会议室,水晶吊灯下,西装革履的经理推来一份合同:只要点头,你不仅能得到高额回报,还能让更多人看到你的作品。

    我的作品之所以有意义,俞景川指着窗外的博物馆,是因为这里的一砖一瓦都浸润着故事。如果剥离了土壤,再璀璨的玻璃也只是冰冷的装饰品。他掏出手机,播放一段视频:博物馆里,一群留守儿童正在用碎玻璃制作星空灯,他们的笑声透过屏幕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

    经理沉默了。最终,房地产公司改变计划,在博物馆周边建起了公益艺术街区,让这里成为了城市的文化地标。俞景川也在这里开设了免费的玻璃工坊,教孩子们用最普通的材料创造奇迹。

    某个冬日,俞景川收到一封特殊的来信。信是一位临终老人写的,对方说自己曾在育英中学任教,亲眼见证了周鹤年的坚守。那时我以为他是个固执的怪人,信中写道,直到看到你用玻璃搭建的桥梁,我才明白,有些坚持,终将穿透岁月,照亮他人。

    玻璃博物馆的周年庆典上,俞景川点亮了一盏特殊的琉璃灯。那是用周鹤年留下的最后一块琉璃,与实验室第一炉玻璃液混合烧制而成。灯光亮起的瞬间,整个展厅仿佛被注入了生命,裂纹里流淌着时光的记忆,玻璃表面折射出万千星辰。

    台下,白发苍苍的父亲悄悄抹了把眼泪,母亲握着周鹤年的琉璃配方,笑容温柔而骄傲。林夏举着摄像机记录这一切,镜头里,俞景川正在教孩子们制作玻璃风铃。清脆的铃声中,他对着镜头微笑,眼神坚定而温暖。

    夜深人静时,俞景川独自来到实验室旧址。新建的玻璃熔炉静静伫立,火焰在黑暗中跳跃,仿佛周鹤年从未离开。他打开素描本,在扉页写下新的誓言:让每一片玻璃都成为希望的火种,让每一道裂痕都绽放光芒。

    窗外,城市的霓虹与博物馆的琉璃灯交相辉映,勾勒出一座永不熄灭的玻璃城堡。俞景川知道,这场关于梦想与坚守的旅程,永远不会结束。而他,将继续带着玻璃的温度,在人间书写更多关于光与希望的故事。

    玻璃城堡里的少年

    第七章

    琉璃长河

    暴雨冲刷着喜马拉雅山脉的南麓,俞景川的帆布背包在泥泞的山路上摇晃,帆布摩擦着他后背的旧伤——那是去年在地震灾区搭建临时玻璃教室时留下的疤痕。手机在防水袋里震动,林夏发来的消息带着焦急的红感叹号:原定的运输队因塌方折返,玻璃原料卡在山脚下!

    他抬头望向云雾缭绕的山峰,远处的藏族村落若隐若现。三个月前,他收到当地小学校长的来信,信纸上歪歪扭扭的藏文旁画着一座彩色的玻璃桥,孩子们用拼音写道:叔叔,我们想让雪山的光住进教室。

    泥浆顺着山路奔涌而下,俞景川却加快了脚步。当他终于抵达村口时,夕阳正将经幡染成金色。二十多个藏族孩子欢呼着围上来,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玻璃城堡里的少年简介 >玻璃城堡里的少年目录 > 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