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章
酒过三巡,苏轼突然跃上祭台,用黎语唱起即兴改编的《定风波》。

    祭宴散后,他们在星光下解剖一颗槟榔。苏轼用鱼牙刻刀剖开果实:看,这纹路像不像你当年的全息沙盘

    林虚白突然领悟,接过刻刀在槟榔剖面雕出微缩版《逍遥引》。刀刃过处,果肉渗出红汁如血,却散发出荔枝酿的香气。

    妙哉!苏轼大笑,你的虚真我刻进了植物记忆,我的诗性量子染透了矿物工具——他忽然将槟榔一分为二,尝尝林虚白咀嚼时,竟同时体验到:

    苏轼在黄州啃冷馒头的咸苦

    自己蓬莱饮露的清凉

    此刻儋州夜风的温润三种味觉在量子叠加中坍缩成全新的第六味——后来黎人称之为翁嘎,意为神启之味。

    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他们来到珊瑚礁岸边。林虚白解下腰间七色丝绦,苏轼掏出随身多年的歙砚。两物相触的刹那,奇迹显现:物质重构丝绦化为水墨,歙砚碎作星尘,在空中构建出旋转的太极图。

    阴阳鱼眼处分别是《赤壁赋》墨迹与《逍遥引》丝纹。时空折叠海浪声突然包含三次相逢的所有对话,像无数全息唱片同时播放却互不干扰。

    意识合并林虚白看见自己的真我正从苏轼眼中观察自己,而苏轼的诗性量子态正用自己的手指抚摸礁石。哈!苏轼的胡须突然无风自动,原来儋州的天涯海角,就是当年汴河茶桌的背建中靖国元年赦令抵达时,林虚白正在教黎童用椰壳制作量子观测器。

    苏轼走来,手里拿着北归的诏书,耳际贝壳耳饰叮咚作响。该走了。苏轼指着耳饰,这里面录了九百六十种黎歌,够我解构到棺材里。林虚白从怀中掏出一颗水晶槟榔:你的诗性量子态与我的虚真不二,在这里完成贝尔实验了。他们相视一笑,突然同时开口:

    品而不瘾也无风雨

    语毕,苏轼转身走向渡船,却听见林虚白在背后用黎语唱起《定风波》。

    更奇妙的是,所有黎人都跟着哼唱起来——尽管他们从未学过这首词。

    船行至海天交界处,苏轼摊开手掌。那颗水晶槟榔正在掌心发光,映出林虚白在黎寨起舞的身影。而当他翻过手背,竟看见自己的倒影正在水晶中挥毫题字。

    好个量子纠缠态...苏轼将槟榔抛向大海,这下连道别都多余了。

    浪花吞没水晶的刹那,儋州海岸线上的槟榔树突然全部开花了。黎人说,这是两位翁嘎(神人)融合时溢出的意识能量催发的奇迹。而林虚白知道,那不过是苏轼的诗性观测与自己的虚真投影在更高维度达成了和谐。

    《春秋问道录》——林虚白与道祖的量子相逢

    一、函谷关的紫气东来(公元前516年)

    林虚白跪坐在青牛必经的隘口,膝前茶汤蒸腾起螺旋状雾气。

    他已活过三百个春秋,面容却凝固在弱冠之年,唯有双眼沉淀着夏商周三代的星光。当老子骑牛的身影出现在关道时,那些雾气突然凝成《连山》《归藏》的卦象。

    先生留步。林虚白捧起茶盏,此茶采自昆仑虚,一泡为形,二泡为神...

    老子须发如雪垂落牛背,眼皮都未抬:三泡见道小道尔。

    枯指轻点,茶汤竟逆流回壶中,真正的道,在冲泡之前就已存在。林虚白瞳孔骤缩——这正是他虚真我体系尚未参透的前观测态。

    突然,他腰间玉佩自鸣,与青牛颈铃共振出《道德经》第一章的频率。在函谷关尹喜的草庐里,老子用刀在竹简刻字,林虚白发现那些笔画:

    未刻时已显墨痕(量子叠加)

    刻下时反而虚化(观测坍缩)

    最终留下的空白处才是真经(负宇宙)

    明白了吗老子吹去竹屑,道生一,你所谓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共振—道法自然简介 >共振—道法自然目录 > 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