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1
少年入仕
嘉靖末年,北京城的天空似乎总是蒙着一层灰,沉闷压抑。在这风云变幻的帝都,年仅十六岁的张峰踏入了科举的考场。张峰虽出身平凡,却自幼饱读诗书,对天下局势有着独特的见解。
张峰坐在狭小的考棚内,看着试卷上关于治国理政的题目,脑海中浮现出大明如今面临的种种困境:北方蒙古部落时常侵扰边境,烧杀抢掠;东南沿海倭寇肆虐,百姓苦不堪言;朝堂之上,官员贪污腐败成风,政令不通,国家财政日益亏空。
他提起笔,笔锋如剑,洋洋洒洒地写下自己对改革的见解。他主张整顿吏治,选拔真正有才能且廉洁奉公的官员;改革税制,均平赋税,以充实国库;加强边防建设,组建精锐之师抵御外敌。
放榜之日,张峰高中二甲进士,消息传来,整个家乡都为之轰动。在众人羡慕的目光中,张峰踏入了翰林院,成为一名编修。翰林院乃人才汇聚之地,在这里,张峰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也开始深入接触朝堂权力的核心。
彼时,内阁首辅严嵩专权,朝堂之上乌烟瘴气。张峰虽初入官场,却毫不畏惧,他多次在翰林院的研讨中,抨击严嵩一党的腐败行径,渐渐在年轻官员中崭露头角。
2
初露锋芒
隆庆元年,新帝登基,严嵩倒台,朝堂之上迎来了一阵新风。张峰敏锐地察觉到这是一个施展抱负的好时机。
此时,蒙古部落又在边境蠢蠢欲动。张峰主动上书,提出了一系列抵御蒙古的策略。他建议在边境地区修筑坚固的堡垒,加强军事防御工事;同时,选拔有经验的将领,训练精锐骑兵,以攻为守,主动出击,打乱蒙古部落的侵扰节奏。
这份奏疏呈到内阁,引起了张居正的注意。张居正此时已在内阁崭露头角,他深知大明急需改革,而张峰的见解与他不谋而合。张居正将张峰召至内阁,二人促膝长谈,从军事到经济,从吏治到民生,谈得十分投机。
张居正决定重用张峰,将他调至兵部任职。张峰到任后,立即全身心投入工作。他深入研究边境的地理形势,与前线将领频繁书信往来,详细了解蒙古部落的习性和军事部署。
在一次重要的军事会议上,张峰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联合边境的一些小部落,分化蒙古的势力,同时派遣精锐部队突袭蒙古的粮草辎重。这个计划得到了兵部尚书的认可,并最终得以实施。结果大获成功,蒙古部落元气大伤,很长一段时间内不敢轻易侵犯大明边境。张峰也因此名声大噪,成为了朝堂上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3
改革前奏
随着张峰在朝堂上的影响力逐渐扩大,他与张居正的交往也越发密切。二人都深知,大明的改革已迫在眉睫。
在经济方面,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沦为流民,国家税收锐减。张峰与张居正经过深思熟虑,决定从丈量土地入手。他们秘密组织了一批忠诚可靠且精通地理测绘的官员,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土地丈量工作。
然而,这一举措触动了许多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他们纷纷在朝堂上反对,甚至暗中阻挠丈量工作的进行。张峰毫不退缩,他在朝堂上据理力争:若不解决土地兼并问题,大明的根基将动摇,百姓无法安居乐业,国家又谈何富强
为了推进改革,张峰还深入民间,收集百姓的疾苦和对改革的期望。他撰写了一系列文章,揭露土地兼并的危害,在民间广为流传,赢得了百姓的支持。
在张居正的支持下,张峰与改革派官员们顶住压力,坚决推进土地丈量工作。经过数年的努力,终于摸清了全国土地的真实情况,为后续的赋税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
倭寇之乱与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