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一章:十六岁的时间牢笼
早读:32分贝的齿轮共振
早读铃声在5:58分准时响起,林砚秋的自动铅笔尖在错题本上划出第17道修正线。教室吊扇的叶片每0.8秒切割一次空气,噪音频率32分贝——这个数字与父亲工厂里冲压机的低频震动完全同频,让她后颈的寒毛微微竖立。
第13题错因:忽略传送带齿轮的润滑损耗。她在题干旁用红笔标注,笔尖划破纸页的声音像极了母亲临终前心电图的尾音。课本边缘的微型日历显示,距离高考还有217天,而她的阶级跃迁公式第7版显示,保持当前效率,进入Top2财经系的概率为68.3%——比上周下降1.2个百分点,因为前天帮唐棠讲解数学题多用了15分钟。
砚秋,一起去买早餐同桌唐棠的饭团在课桌间晃出海苔香气,卡通手表的指针停在6:03,比林砚秋的电子表慢了27秒。她盯着对方手腕上的Hello
Kitty表带,突然想起母亲临终前说的话:别学你爸,一辈子困在齿轮里。
不去。她指指课表,绿色荧光笔标注的6:00-6:30数学套卷选择填空像道不可逾越的分界线,今天的正确率必须提升到92%以上。笔尖在Top2财经系的目标旁又画了个惊叹号,力道之大,让自动铅笔的铅芯咔嗒折断。
唐棠吐了吐舌头,把饭团推过来:尝尝嘛,便利店新出的照烧鸡排味。温热的塑料包装触到林砚秋的手腕,她下意识缩回手,触到校服袖口的硬边——那是母亲用工厂边角料改的,袖口内侧还缝着加油两个歪扭的字,用的是父亲卷烟纸的包装红。
午休:37元的铅笔定理
午休铃响时,班主任办公室飘来红烧排骨的香味,勾得胃袋发酸。林砚秋数着饭卡余额:37.2元,足够买三支2B铅笔,或者半份食堂的荤菜。她摸了摸校服口袋里的卷烟纸笔记本,上面用父亲卷烟的边角料记着:一包烟=英语辅导书半本=理解正确率+3%。
砚秋,一起去食堂唐棠晃着饭卡,发卡上的水钻在阳光下闪了闪——那是镇上百货店买的,15元,相当于她三天的伙食费。林砚秋摇摇头,翻开数学课本,空白处写满公式:每天多学1小时=跳出流水线概率+47%(参考王建军案例:中考520分,现电子厂质检员)。
钢笔尖在流水线三个字上划出深深的划痕,墨渍渗进纸页,像极了父亲手掌上的机油印。上周打电话时,父亲说:厂子里又走了十个学徒,都是初中毕业的。他没说的是,其中一个是她的小学同学,现在在组装手机零件,月薪2500元,每天工作12小时——和母亲临终前的工作时长分秒不差。
她摸了摸左腕的淡青色胎记,形状像个未闭合的圆。母亲曾笑着说:你出生时攥紧拳头,怕把未来弄丢了。现在她终于明白,松开拳头的代价,可能就是掉进父亲工厂的齿轮里,永远重复同样的日出日落。
午后:摆钟与蝴蝶的悖论
物理实验室的阳光斜切进窗户,林砚秋盯着摆钟的铜摆,计算叶片晃动对周期的影响。实验课代表张浩然凑过来,镜片上反着示波器的蓝光:你连风速都列进公式,不累吗
她没抬头:误差超过0.01秒,结果就会失效。笔尖在草稿纸上画出第23条辅助线,就像人生,每个变量都要控制。
张浩然突然指着她课本上的阶级跃迁流程图:你这里错了,他用橡皮擦掉高考=唯一出口的箭头,人生不是摆钟,哪有固定周期橡皮屑落在她的手背上,像父亲卷烟时飘落的烟灰,明明灭灭。
林砚秋捏紧笔杆,指节发白。她想起母亲临终前,病房的白色窗帘被风吹得鼓起来,像只想要飞的蝴蝶。那时她正在计算止痛药的生效时间,没注意到母亲最后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