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附录
节的摹写独到。恰恰是这些细节本身构成了宏达的主题;历史场景的引入,带给人不少不见于正史记载的历史新知识,在这里不过多展开。本文主要以《画里画外》中的田玉英和我这两个较为典型的人物及其关联的陈兴旺等人物所呈现的伦理精神,分析文本的意义和价值。

    一.伦理线密集织造出了伦理选择的现实悲剧。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观点看,几乎所有文学文本都是对人类社会中道德经验的记述,几乎所有的文学文本都存在一个或数个伦理结。伦理线的作用就是把伦理结串联起来,形成错综复杂的伦理结构。伦理线的表现形式就是贯穿在整个文学作品中的主导性问题。[2]由此,会看到诸多伦理形态如社会政治伦理、战争伦理、劳动伦理、婚姻家庭伦理、血缘伦理、人际伦理、爱情伦理乃至性爱伦理在《画里画外》文本中密集呈现,密集的伦理线在其各自的伦理域内沿其固有的规定性不断生发,形成一个个形态各异的伦理形态,这些伦理形态在固守之间相互渗透、对撞、同化、变异,涌现出难以尽述的矛盾丛,人们就是在这样一种矛盾丛中不断确认——转换——确认着自己和他人的伦理身份。田玉英、我显然是伦理取向的主导性和关键性人物。

    田玉英做为生长在鲁南那片贫瘠土地上的女孩子,她安分守己、清纯质朴,性子倔强,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美好期待和憧憬。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已经对自己的心上人也就是将来的婚姻生活有了基本的伦理选择心理。在讲到十八岁的田玉英为换亲出嫁的路上插叙的一段故事便很好地表达了这一点。出嫁前几年,玉英和同村伙伴一起割草,被伙伴恶作剧地扔进河里,因不会水,在玉英呛水出危险的时候,其他小伙伴都吓跑了,同去割草的伙伴根柱挺身而出跳入河中将玉英救起。根柱的手又柔软又温暖。玉英的心咚咚的直跳。根柱年长玉英三岁,人长得白净清秀,尤其一双清亮的大眼睛,水汪汪的,跟会说话似的。玉英到现在回想起来心里还暖洋洋的。这是她平生第一次被人关心、呵护,第一次与异性肌肤接触——在她情窦初开之时,第一次懵懵懂懂地领略、感受爱。根柱三年前高中毕业参军去了部队以后,玉英不止一次在梦中梦见过他,母亲向玉英提起亲事时,玉英的心里第一个想到的便是他。可是根柱一走便没有了消息。听村上人从根柱家得到的模模糊糊的消息说,根柱一到部队就被一位首长相中,然后在这位首长身边鞍前马后,做首长的耳目;再然后呢是不是首长还有个千金待字闺阁,招根柱为乘龙快婿村里人按照传统剧目里的思路一路大胆猜测和想象下去……。玉英从小没读过书,不识字,没有文化,她明知道自己和根柱之间横竖不过是一场梦,但是她的情感世界里却始终丢弃不掉那个清秀俊朗的画像。玉英内心里殷切期望着即将拜堂成亲的那个他能像根柱一样。(5

    号仿宋体均引自《画里画外》,下同)也就是从那时起,田玉英已然在内心非常理性地确定了自己心上人的形象:英俊帅气,勇于担当,忠厚善良,疼爱自己。文本客观上还赋予了田玉英婚姻爱情伦理更纯美的意涵。即在那个连饭都吃不饱年代,田玉英爱情婚姻伦理选择丝毫见不出物质气息,因而她的选择是纯美的、超越时代的。按照结构主义叙事学的观点,根柱这一人物所具有的心里特征和情感精神同样也对称性、同构性地反致出田玉英这一人物身上所散发出的人性光辉。

    也正是因为怀揣着这样一份笃定的美好,随着年龄的增长,田玉英在物质文化都极端贫瘠的环境中阳光蓬勃地成长。但活生生的现实却将田玉英逼进了伦理困境中。由于自己的哥哥因残疾找不上媳妇,父母要用她给哥哥换个老婆,就是换亲。通过几家人的三转换,田玉英嫁给了一个有间歇性发作癫痫病且天生丧失性功能的小伙子陈传玉。虽然没有了性功能,但他却用一种近乎变态的方式折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画里画外简介 >画里画外目录 > 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