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艺术点亮生命
    艺术点亮生命

    ——浅析牧歌《画里画外》

    李染澄

    在作家牧歌的《画里画外》中,主人公我作为劳动改造的知识青年,在富楼村的牛棚里经历了肉体和精神上都艰难痛苦的十年改造,同时我作为村中的外来人,若即若离地旁观了从马河湾嫁到富楼村的陈家姑娘田玉英身不由己的悲惨一生。这漫长的十年中,有三幅画作为我生命中重要节点出现,它们分别是《橡树》、《泉》和《父亲》,以这三幅画为代表的艺术作品启迪了我,并在我人生中扮演了灯塔一般重要的角色。本文从这三幅画作入手,分析艺术作品是如何照亮了主人公跌宕坎坷的一生的。

    一、《橡树》——点亮黑夜的启迪之光

    符号学家罗兰·巴特曾经在《明室》中,提出了刺点(Punctum)的概念,即作品中刺入人心,刺入回忆的部分,它能够激起观者思考,牵动观者的情绪。刺点是解读摄影作品时被提出的,但有时也同样适用于绘画作品。一件伟大的作品诞生,是藉由艺术家从本人的角度出发进行创作的,但是,当观者面对作品时,却能够通过自己的双眼从中发现刺点,并由此而获得情感共振。这种共振会引发长久的回味,甚至足以支撑孤独的人熬过漫长黑夜。

    我的一生是充满意外的,一个普通的周日下午,我随着母亲去她的同学王阿姨家串门,一次无心的杂志翻阅让我邂逅了法国巴比松画派的画家柯罗,而他的画作《橡树》如同一缕光,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上。柯罗作为十九世纪法国伟大的风景画家之一,其作品糅合了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色彩。阳光与海风、细雨与晨雾、树梢与鸟鸣,都如朦胧的记忆般静静储存在他的画面里,看着这幅画的我应当在某一瞬间也是被那灰蒙蒙、湿漉漉的色彩勾起了回忆:或许是童年在树下与伙伴的玩耍,也或许是与母亲的一次郊游,这符合我们对美好回忆的最初构想——自在、安全,附着了时间距离的朦胧感,也因此更加美好。

    这幅《橡树》与其他大师的作品一同构建了我最初的精神乐园,可短暂的快乐却被现实粉碎:我并没有被向往已久的浙江美术学院录取,等来的却是邻省一所专科学校的数学专业录取通知书。这仅仅是一个开始,一粒时代的微尘落到了我的肩上,它是那样沉重,让二十一岁的我陷入了命运黑沉沉的漩涡中。母亲在劳改中去世,我也被打成老黑。被迫从三尺讲台上走下,在破旧的牛棚蜗居的我,似乎已无法反抗,已然习惯与无处不在的牛粪味和谐共处,习惯和陈兴旺为代表的粗俗乡民们周旋。只是那些画作,那些柯罗、梵高、米勒,依然像子夜的星光,让我在铡草、喂牛、铲粪的间歇里,依然能抬头看一看、想一想。

    在中,柯罗的《橡树》之于我来说不仅仅是一幅艺术和审美上的启蒙作品,更是在苦难生活中的精神支柱,因为对这幅画的反复回想,不仅仅是对美的认识和追求,更是对自己身份、定位的一种执念,这样的坚持或多或少的让我在富楼村显得格格不入,但也正是这样的执念,支撑着十年后的我再度出发,重回校园。

    二、《泉》——穿越现实与理想的慰藉

    时代的风云席卷过身处其中的每个人时,总会留下或浅或深的痕迹,马河湾的少女田玉英也不例外。为了田家的香火,玉英在那一桩目的与她无关的转亲中,如一块物物交换的筹码被抛进了三十多里地外的陈家,给豁嘴的哥哥换来了新媳妇和大金鹿自行车,而她本人,则嫁入了那并不能让她鼓起肚子的洞房。在母凭子贵思想苟延残喘的地方,生不出孩子的女人注定是不会好过的,陷入迷茫、恐惧、痛苦的玉英,就在一个月色氤氲的水畔与我邂逅。

    月光下的田玉英,在我的眼中是神圣而充满诱惑的,牛棚中压抑的劳作生活和母亲去世的痛苦回忆让我的精神逐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画里画外简介 >画里画外目录 > 艺术点亮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