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26章 说《太上老君说常清净经》
    夫《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者,乃道家之要典也,其渊源久矣,蕴意深邃,于道门之中,备受尊崇,今特为诸君略述一二。

    此经别称众多,或名《太上老君说常清静妙经》,或曰《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真经》,亦简称为《常清静经》《清静经》等,称谓虽异,然所涵妙理一也。

    至于其成书之时,未可确考焉。有云出于六朝,亦有说源自唐代者,诸家推断,各执一词。然古之学道者、道家门徒,多信其初为口传,不以文字记之,逮至三国之时,道教灵宝派祖师葛玄,笔录载之,方始成书,流传于世。

    其经文篇幅,止一卷耳,全经字数,约计三百九十一字,若加以经后赞语,亦不过四百余字,虽字数寥寥,然所蕴大道,浩渺无垠也。

    经之核心,尽在“清静”二字。盖以老子清静无为之道为本,深入阐发,示人以返璞归真、去除妄念、澄澈心境之法。言世间诸般烦恼、妄动,皆由心起,心若不能清静,为物欲所蔽,为尘缘所扰,则难以体悟大道之妙。唯守得心中清静,如止水无波,明镜不染,方可洞察天地造化,契合自然之理,渐入道之高深境界也。

    其行文辞约而义丰,句句含玄,字字珠玑,读之若醍醐灌顶,令人于尘世喧嚣之中,顿生超凡脱俗之念,思归那清静无为、逍遥自在之境。常诵此经,可助修行者息心宁神,涵养性灵,于求道之途,明灯常照,不致迷失。

    嗟乎!《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诚为道家智慧之瑰宝,若能潜心研读,身体力行其所言清静之道,于修身养性、体悟道法,必有大益也。愿诸君皆能珍视此经,探其奥理,以臻妙境焉。

    原文如下。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着之者,不名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着万物;既着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仙人葛翁曰:吾得真道,曾诵此经万遍。此经是天人所习,不传下士。吾昔受之于东华帝君,东华帝君受之于金阙帝君,金阙帝君受之于西王母,皆口口相传,不记文字。吾今于世,书而录之。上士悟之,升为天官;中士修之,南宫列仙;下士得之,在世长年。游行三界,升入金门。

    左玄真人曰:学道之士,持诵此经者,即得十天善神,拥护其身。然后玉符保神,金液炼形。形神俱妙,与道合真。

    正一真人曰:人家有此经,悟解之者,灾障不干,众圣护门。神升上界,朝拜高真。功满德就,相感帝君。诵持不退,身腾紫云。

    释《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乃道家至要经典,其辞微而义弘,蕴深邃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玄笺妙悟简介 >玄笺妙悟目录 > 第26章 说《太上老君说常清净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