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道教溯源暨发展沿革
符水咒说为人治病祛灾,屡显灵验,远近之人闻其名,感其德,皆来归附,从者如云,道教遂于蜀地开枝散叶,渐成规模,影响遍及川蜀,继而传于四方。
继张道陵之后,其孙张鲁承其道统,据汉中之地,以道教治民,建立政教合一之政权,行宽厚之政,教民诚信、节俭,设义舍,置义米、义肉,过客量腹取食,民皆安居乐业,道教于斯地愈发昌盛,声名远扬。
当是时,又有于吉者,于东方传布
“太平道”,以《太平经》为经典,宣扬
“致太平”
之理想,劝人向善,主张阴阳调和,均贫富,恤孤苦,深合底层民众之心,徒众颇众,风靡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之地。后虽黄巾起义以太平道为帜,终遭镇压,然太平道思想留存于世,对道教发展影响匪浅。
魏晋之际
因太平道举黄巾起义,魏晋之主对民间早期道教多有警惕,遂行打压、利用与改造之策。道教由是分化,或靠拢上层,或隐遁山林,或续为民间起义所用。曹操挟汉献帝以令诸侯,广罗方士、道士,张鲁归降后,曹操对五斗米教分其政教、徙其民众,覆灭其政教合一之政权。五斗米教于迁徙之中加速分化,唯蜀地天师道尚得传播发展焉。
且彼时士族渐崇道教,遂生天师世家。丹阳葛洪,总结神仙方术之思想,构修炼成仙之法,合神仙方术与儒家纲常名教,立长生成仙之理论体系,使神仙信仰理论化,丰道教思想之内容,为上层士族道教发展奠定根基也。
南北朝之时
其间,寇谦之、陆修静力改道教,使教规教戒、斋醮仪范等渐次定型。寇谦之得北魏太武帝之支持,称太上老君授其
“天师”
之位,命其清整道教,除去三张(张道陵、张衡、张鲁)伪法,制定乐章诵诫新法,道教由是成官方宗教焉。陆修静则整道教经典,分类编订,又制斋戒仪范,令道教仪式益加规范。
道士陶弘景着《真灵位业图》,为道教立完整之神仙谱系,将神仙分作七等,各等有主神,左右配以诸神仙,成一等级森严之神仙世界也。
隋唐之期
唐之统治者,崇信道教,以老子为祖,追封老子为
“太上玄元皇帝”,力倡道教。至唐玄宗时,道教臻于全盛,大兴宫观,设崇玄馆,以《道德经》等为科举考试之内容,其间成玄英、司马承祯等道教学者辈出,推道教理论建设,如成玄英之重玄学,对
“道”
之阐释愈加深透。
彼时,道教各道派相互融合、发展,上清派、灵宝派等符箓派于社会影响颇大,内丹修炼之术亦渐受重视,为宋之内丹学繁荣奠基也。
赵宋之代
宋之崇道尤盛,宋真宗为掩澶渊之盟之耻,假托天书下降,封禅泰山,尊奉玉皇大帝,大兴宫观,道教地位因而大升。宋徽宗自号
“教主道君皇帝”,设道官、道学,编修道史,道教几近国教之位也。
符箓派于宋代依旧活跃,如龙虎山正一道、茅山上清派、阁皂山灵宝派等
“三山符箓”
盛行于世。且内丹学于宋代获极大发展,张伯端着《悟真篇》,尊为南宗始祖,其倡导之内丹修炼理论及方法,对后世道教影响深远,致内丹学成道教修炼之主流也。
蒙元之时
元之统治者,行崇道之政,诸道派益加兴盛且渐合流。全真道于丘处机引领下,因成吉思汗之礼遇而蓬勃发展,其教义重三教合一,聚焦内丹修炼与道德修养,于北方广为传布。龙虎山正一道亦得朝廷扶持,成南方道教之主要派别,以符箓法术为主,于民间影响颇着。
元代且设管理道教事务之机构,如玄教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