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1
暗棋
永和十六年冬,大周朝堂震动。
太子萧景仁被废,二皇子萧景琰与七皇子萧景桓的储位之争骤然浮出水面。寒门谋士沈砚就是在这个风口浪尖踏入京城。
沈先生,七殿下有请。
沈砚拢了拢单薄的青衫,跟随侍卫穿过七皇子府的回廊。庭院里积雪未消,他的布鞋很快被浸透,寒意从脚底直窜上来。这让他想起三日前在二皇子府,萧景琰赐的那双鹿皮暖靴。
先生不必推辞。彼时萧景琰将靴子亲自放在他面前,北方战事在即,本王需要先生这样的谋士保持清醒的头脑。
沈砚低头看着自己湿透的鞋尖,嘴角浮起一丝几不可察的苦笑。那双暖靴此刻正藏在他行李最底层——他不能冒险让七皇子府的人发现任何与二皇子有关的痕迹。
沈先生到了。
侍卫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沈砚抬头,面前是一扇雕花梨木门,门内隐约传来琴音。
《阳关三叠》...沈砚轻声道,弹琴者心有郁结。
侍卫诧异地看了他一眼,还未通报,门内琴声戛然而止。
请沈先生进来。一个清朗的声音传来。
沈砚整了整衣冠,推门而入。暖意扑面而来,夹杂着淡淡的沉香气。七皇子萧景桓一袭月白锦袍,正从琴案前起身。他约莫二十五六岁年纪,眉目如画,与二皇子萧景琰的刚毅面容截然不同。
沈砚拜见七殿下。沈砚躬身行礼。
先生不必多礼。萧景桓虚扶一把,听闻先生一篇《治国十策》震动翰林院,本王仰慕已久。
沈砚垂眸:殿下过誉,不过是书生妄议朝政罢了。
妄议萧景桓轻笑,先生文中寒门入仕,方知民间疾苦一句,可是戳中了不少人的痛处。他踱步到窗前,本王很好奇,先生既被二哥召见,为何又应我之邀
沈砚心跳微滞,面上却不显:二殿下问策于北疆战事,七殿下邀论治国之道。道不同,不相为谋。
好一个道不同!萧景桓突然转身,目光如电,那先生以为,本王与二哥,谁的道更合先生心意
室内炭火噼啪作响。沈砚感到一滴冷汗顺着脊背滑下。这问题直指要害,答错一步,满盘皆输。
殿下恕罪。沈砚缓缓跪下,臣斗胆直言——二殿下如刀,锋芒毕露;七殿下似水,润物无声。刀可立威,水能载舟。为君之道,当刚柔并济。
沉默良久,萧景桓突然大笑:好!好一个刚柔并济!他亲自扶起沈砚,从今日起,先生便是本王府上首席谋士。
沈砚低头谢恩,余光瞥见萧景桓袖口沾染的一点墨迹——这位皇子竟亲自批阅文书到深夜。与传闻中风流倜傥的形象大相径庭。
当夜,沈砚在烛下疾书密信,将七皇子府内布局、幕僚名单一一记下。写至萧景桓性情时,他笔尖微顿,最终只写下深不可测四字。
信鸽扑棱棱飞向二皇子府的方向,沈砚站在窗前,望着月光下晶莹的雪地,忽然想起临行前萧景琰的话。
七弟表面温润,实则心机深沉。先生此去,如履薄冰。
如今这薄冰之下,究竟是谁在窥视
---
2
棋局
春分这日,七皇子府设宴。
沈砚入府三月,已深得萧景桓信任。此刻他坐在席间次位,看着满朝文武向萧景桓敬酒,心中暗自记下哪些是真心依附,哪些是虚与委蛇。
沈先生。萧景桓突然唤他,听闻你精通棋道,不如与本王对弈一局
众人闻言皆惊。七皇子棋艺冠绝京城,从未主动邀人对弈。沈砚拱手:臣技艺粗浅,恐难当殿下雅兴。
无妨。萧景桓已命人摆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