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3章
    地堡霜凝墨未干,军图指裂剑光寒。

    贝利亚眼如鹰隼,且向红场整冠看。

    1941年11月7日凌晨五点,克里姆林宫地下指挥所的防爆门在身后闭合时,靴跟磕在花岗岩地面的声响惊飞了墙角的尘埃。拱形天花板上的铜灯将影子拉得老长,我望着自己投在砖墙上的轮廓——肩章的红星、后颈的伤疤、手中的胡桃木烟斗,构成与墙上画像完全重叠的剪影,却在帽檐阴影里藏着不属于斯大林的、农民特有的惶惑。

    朱可夫元帅已经站在作战地图前,手指按在沃洛科拉姆斯克防线的红线上,指节因用力而泛白。他的元帅服带着前线的硝烟味,烟斗斜叼在嘴角,烟嘴咬痕比《真理报》照片里深了三分,像是连夜用牙齿磨出来的印记。当他转身时,目光如望远镜般精准地落在我后颈——那里的假伤疤在灯光下泛着暗红,是凌晨用甜菜汁新涂的色泽。

    “斯大林同志。”他敬礼时,勋章碰撞声惊醒了沉睡的速记员。我注意到他的视线在我左手无名指停留了半秒,婚戒的位置比老人习惯的低了两毫米,这是昨夜反复练习时留下的失误。深吸一口气,我用格鲁吉亚口音的颤音回应:“说说前线。”

    橡木长桌上摊开的地图像具失血的躯体,蓝色德军箭头距莫斯科西北郊的伊林斯基村只剩12公里,几乎触到了红场的轮廓。朱可夫的手指砸在别洛夫骑兵军的标记上,震得铅笔标注的“兵力不足”四个字模糊成一团:“是纸做的吗’”。指甲掐进掌心,我听见自己的声音带着斯大林特有的沙哑:“告诉罗科索夫斯基,他的防线后退一米,我就亲自用他的望远镜枪毙他。”

    贝利亚的冷笑从阴影里飘来,他的皮鞋尖在地面敲出电码般的节奏,袖口的苦杏仁味越来越浓。作为内务人民委员,他的制服比所有人都整洁,领章上的红星像嵌在冰面上的红宝石:“斯大林同志,您昨晚签署的?”

    朱可夫难得地笑了,眼角的皱纹像被炮火犁过的战壕:“我要您在阅兵式上多停留三分钟,”他的烟斗敲在红场标记上,“让士兵们看见斯大林站在列宁墓前,比十个师的援军更有分量。”

    速记员的笔尖在纸上飞跑,贝利亚的目光却落在我握笔的手上——那支刻着“为了祖国”的钢笔,此刻正被我用农民握犁的姿势攥着,而真正的斯大林习惯用三指捏笔,中指关节与纸面呈45度角。我强迫自己调整握姿,墨水在“坚持到最后一人”的句尾洇开,像滴在雪地上的血。

    会议在中午十二点陷入沉默,只有挂钟的铜摆声和远处的炮声在拱形顶下回荡。贝利亚突然翻开笔记本,用红笔圈住“甜菜产量”和“婚戒位置”,笔尖划过纸面的声音像刀片割过皮肤:“斯大林同志,乌克兰代表团还问及……”

    “够了。”我打断他,故意让声音带着不耐烦的颤音,这是老人在政治局会议上常用的策略,“贝利亚同志,如果你没有前线情报,就把精力放在审查德军间谍上——比如那个在会议记录里多写一勾的抄写员。”

    他的瞳孔骤缩,我知道他听懂了——上午签署的处决令,“斯大林”的“斯”字多出的那一勾,正是他故意模仿的错误,而我当众点破,等于警告他:你的小动作,我都知道。

    散会后的走廊里,壁灯将身影拉得扭曲,像极了地堡墙上的斯大林画像。朱可夫突然凑近,压低声音:“您后颈的伤疤……”他的手指虚点在空气里,“比1939年的照片偏左半厘米。”不等我回应,便转身走向作战室,斗篷在地面扫出沙沙声响,像在掩埋一个危险的秘密。

    贝利亚的办公室门半开着,传来打火机点燃香烟的“咔嗒”声。我经过时,瞥见他正在笔记本上画圈,圆心正是“阿列克谢·西多罗夫”的名字——那是今早卫兵登记时的笔误,此刻被红笔圈成靶心。喉间泛起松节油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替身:开局扮演慈父?简介 >替身:开局扮演慈父?目录 > 第3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