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章
    弹壳里的年轮

    1

    雪夜归来

    凛冽的北风裹挟着细雪,如同无数细小的钢针,无情地刮擦着我的脸颊。我紧紧攥着那张已经被汗水浸湿又冻硬的转业通知书,指节泛白,关节因寒冷而微微颤抖。师部礼堂里最后一次响起的军号声,仿佛还萦绕在耳边,与记忆中仓库里煤油灯燃烧时发出的噼啪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奇特的回响。

    背着那个装满回忆的帆布包,我踏上了回家的路。包底的军功章棱角分明,每走一步都硌得脊梁生疼。那枚军功章承载着我生命中最辉煌的时刻——1976年的唐山抗震救灾,我和战友们在废墟下连续奋战了三天三夜,用双手刨开碎石瓦砾,拯救出一个又一个生命。钢筋在勋章边缘留下的凹痕,是那段惊心动魄岁月的见证。

    远远地,我就看到了火车站月台上那个熟悉的身影。玉珍踮着脚尖,在人群中焦急地张望着,她身上那件蓝布棉袄早已失去了往日的色泽,肩头落满了煤灰,像是岁月不经意间留下的印记。她怀里抱着我们刚满三岁的女儿,小家伙睡梦中还紧紧攥着用我的确良衬衫改的尿布。布料边角被洗得发白,隐约还能看出当年军装的藏蓝色,那是我们在艰苦岁月里的智慧与坚持。

    可算把你盼回来了。玉珍的声音带着明显的颤抖,哈出的白气在冷空气中迅速凝成冰晶。她看着我,眼中满是欣喜与心疼,土坯房漏风得厉害,我和娃住西屋,堂屋已经收拾干净给你了……说着,她不自觉地把女儿搂得更紧了些,仿佛要把这些日子以来的思念和担忧都化作这温暖的拥抱。

    我跟着玉珍往家走,村口老槐树的积雪不时扑簌簌地落在我那双早已磨破底的翻毛皮鞋上。这双鞋陪伴我走过了十年的军旅生涯,鞋底磨得几乎能看见帆布内衬,每走一步都能感受到地面的冰凉与粗糙。自家土墙上新刷的光荣之家牌匾边角已经卷边,红漆被雨水冲刷得斑驳陆离,就像我胸口那枚褪色的领章,见证着时光的流逝和生活的沧桑。

    推开家门,一股混合着红薯粥甜香与煤球燃烧刺鼻气味的暖流扑面而来。玉珍快步走到灶台前,掀开锅盖,瞬间腾起的热气模糊了她那副在旧货摊淘来的老花镜。锅里漂着的红薯皮薄得几乎透明,看着这稀粥,我的思绪不禁回到了在部队仓库的日子,想起那些发霉的压缩饼干,喉咙突然一阵发紧。

    镇上老张来信了,玉珍搅动木勺的手顿了顿,声音也变得有些犹豫,说他儿子考上县重点了。我沉默着,盯着搪瓷缸里的红薯粥,粥面上倒映着屋顶漏下的月光,显得格外清冷。转业费早就寄回老家盖房了,如今裤兜里仅剩的几张粮票,还是临退伍时司务长硬塞给我的。老张是我在师部仓库的老战友,曾经,我们在零下三十度的寒夜里,分食过一块冻得梆硬的压缩饼干,那是在艰苦环境中结下的深厚情谊。

    要不……把新打的酱油给他送去玉珍突然开口,声音轻得像怕惊醒熟睡的孩子。她戴着用我的旧军袜改的毛线帽,帽檐耷拉在布满皱纹的额头上,眼神中满是期待与忐忑。我没有搭话,只是目光不由自主地落在墙上歪斜的优秀士兵奖状上。相框玻璃早在某个醉酒的夜晚被我打碎,边角还沾着半片没撕干净的胶布,那是我曾经辉煌却又逐渐黯淡的见证。

    夜深了,女儿在里屋发出均匀的呼吸声。玉珍坐在煤油灯下缝补衣裳,银针在她粗糙的手指间穿梭,微弱的灯光照亮了她鬓角新添的白发。我悄悄摸出藏在樟木箱底的铁皮酒壶,壶身上军民团结如一人的红字已经斑驳不清。拧开瓶盖,酒液的醇香混着煤油味弥漫开来,我迫不及待地灌下一大口,辛辣的液体灼烧着喉咙,却无法温暖被寒风吹透的脊梁,也无法驱散心中那无尽的迷茫与失落。

    2

    夏日的波澜

    蝉鸣刺耳的夏日午后,一阵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弹壳里的年轮简介 >弹壳里的年轮目录 > 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