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章
古籍区时,铜烛台底座突然弹开暗格。褪色的青囊里躺着七枚生锈铃舌,每枚都刻着不同姓氏。最末那枚张字铃舌内侧,嵌着半片带齿痕的银叶子——与爷爷下葬时含在口中的那半片完美契合。

    窗外惊雷炸响,整排书架上的《地方志》同时跌落。我蹲身拾掇散落的书页,发现所有书籍在坠地瞬间,都多出数页手写附录。墨迹未干的蝇头小楷记载着:丁卯年守烛七姓,除张氏外皆于中元夜离奇自焚,尸身焦黑却衣冠完好。

    子夜巡馆时,古籍区温度骤降。青铜烛台突然渗出松脂味的暗红烛泪,火光里浮现出戴傩面的虚影。那人穿着民国学生装,面具上的饕餮纹随着火焰扭动:张家妹妹,你可知当年七姓灭门真相

    他递来的报纸残片显示1923年头条新闻:镇图书馆落成典礼突发离奇火灾,首任馆长张明德重伤昏迷。照片里被烧毁的梁柱上,隐约可见与地下室走影相似的焦黑人形轮廓。

    傩面人突然摘下面具,露出与曾祖父照片上一模一样的脸:你爷爷偷换过族谱,真正的守烛人本该姓陈......话音未落,整排书架轰然倾倒,将他虚影砸散成漫天纸蝶。

    暴雨持续第七天,地下室出现海市蜃楼般的奇景。青砖墙化为透明水幕,映出民国时期的图书馆大厅。七个长衫人正围坐青铜烛台,将铃舌浸入盛着鲜血的陶碗。

    张家主事,你当真要启用《烛龙图》瘸腿老者剧烈咳嗽着,当年祖训明示......

    没有当年了!年轻版的曾祖父猛地掀翻陶碗,血珠悬浮空中凝成星图,今夜子时全镇都将成为烛阴祭品,唯有此法可破......幻象突然扭曲,我看见他悄悄调换了陈姓当家人的铃舌。

    穿藏青长衫的神秘人再次出现。这次他拎着白灯笼,灯罩上布满蛛网状血丝:令曾祖用银叶铃舌骗过烛阴,偷天换日独享龙脉。如今陈氏铃舌既现,该物归原主了。穿藏青长衫的神秘人缓缓步入空旷的图书馆,白灯笼在他手中轻轻摇曳,灯罩上的蛛网状血丝在昏黄光线下更显诡异。他一步步走近我,眼中闪烁着洞悉一切的光芒。他将灯笼轻轻置于桌上,灯笼内的火光映照出他苍老而深邃的脸庞。他从怀中掏出一枚精致的银叶铃舌,其上镌刻着繁复的纹路,在灯光下泛着幽幽蓝光。神秘人的手指轻轻摩挲着铃舌,仿佛在诉说着一段尘封往事,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压抑而神秘的气息。

    整座图书馆突然地动山摇,青铜烛台裂开缝隙。七枚铃舌在青囊中剧烈震颤,陈姓铃舌突然飞射而出,嵌进我的左肩胛骨。剧痛中,无数陌生记忆涌入脑海——1923年雨夜,曾祖父手持银剪刀,将襁褓中真正的陈氏婴孩......

    白灯笼炸成火球,神秘人的长衫褪色成孝麻。我踉跄着将七枚铃舌按族谱顺序嵌入烛台,玉珏滚烫如烙铁。地下室传来锁链断裂声,人面蛇身的虚影顺着雨水逆流攀升。

    当最后枚铃舌归位时,整座图书馆开始虚化。透过渐渐透明的砖墙,我看见1923年的火场里,真正的守烛人们手执铜铃结阵。曾祖父抱着偷换的婴儿站在阵眼,将银叶铃舌狠狠刺入烛龙眉心。

    晨光中,古籍区多出七本崭新地方志。青铜烛台背后浮现暗门,密室里整齐摆放着七盏铜铃油灯。最新那盏灯芯跳动着幽蓝火焰,灯座上刻着我和那个神秘人的生辰。

    闭馆音乐响起时,伞影如期而至。这次我看清油纸伞骨是用铃舌熔铸而成,伞面雨水倒映着七个姓氏的走马灯。当子夜钟声响起,玉珏开始发烫——新的守烛人,该去接引那些游荡百年的魂灵了。

    青铜灯盏的蓝火在子夜时分开始摇曳,将守烛人名单投射在天花板上。我数着那些密密麻麻的银色光斑,发现每个名字下方都有两行生辰——生者用朱砂,亡者以墨渍。最新添上的陈昭二字突然渗出血珠,在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守烛人手册简介 >守烛人手册目录 > 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