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水花。却在公司楼下撞见拎着工具箱的总监,他的西装裤脚已经被雨水打湿,听说你要去山里他晃了晃手里的卫星电话,这种时候,光有情怀可不够。
泥泞的山路比想象中更难走。雨水冲刷后的泥土变得异常湿滑,每走一步都要小心翼翼。我们踩着随时可能滑落的碎石,裤腿和鞋子沾满了泥浆。终于在傍晚抵达民宿时,天色已经完全暗了下来。被困的客人里有位拄拐杖的老奶奶,她捧着我递过去的姜茶,突然红了眼眶:小伙子,你让我想起年轻时在山里支教的日子。说罢,她从行李箱翻出泛黄的日记本,里面夹着褪色的标本——正是后山独有的野生兰草,叶片上还依稀可见当年标注的日期。
雨停后的清晨,我带着老奶奶在山间漫步。湿润的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草木的清香,岩壁缝隙里,几株野生兰草顽强地生长着,叶片上还挂着晶莹的水珠。她指着兰草说:当年我们把这种草叫‘守望者’,无论风雨多大,第二年总会在老地方冒头。这句话像把钥匙,打开了新的思路。我们联合植物研究所建立野生兰草保护区,用透明的玻璃罩保护珍稀植株,开发出环保研学路线,让游客在观察记录中学会守护自然。
深秋的某个黄昏,面包店老板娘突然带着蛋糕找到我。她的围裙上还沾着面粉,眼睛却亮晶晶的,兴奋地展示手机里的订单:那些买花的客人,好多都来订‘慢山里’联名款点心了!原来我们合作推出的鲜花饼,包装上印着后山的四季风景,古朴的插画旁写着慢下来,遇见美好,竟成了游客们抢手的伴手礼。看着她店里新添的助农合作点铜牌,我忽然意识到,善意与美好正在编织成一张温暖的网,将城市与乡村紧紧相连。
跨年那晚,我收到老人寄来的包裹。褪色的蓝布层层包裹着个木盒,打开时,里面是他亲手制作的山茶花标本画,每一片花瓣都被精心压制,旁边还点缀着几片银杏叶。画框边缘刻着一行小字:愿你的生活如这山茶花,历经风雨,依然绽放。还有张字条:小伙子,听说你在教孩子们种花这是我琢磨半年的新技法。窗外烟花绽放,照亮了整座城市,我望着画中栩栩如生的花瓣,想起这一年带着孩子们在后山种下的花田,那些小小的花种,如今已在春风里长成灿烂的花海,蜜蜂和蝴蝶在花丛中飞舞,孩子们的笑声回荡在山间。
如今的后山,清晨能听见研学小队的欢笑声,他们背着画架,拿着放大镜,寻找着藏在草丛里的小昆虫;午后民宿飘出烘焙鲜花饼的香气,混合着咖啡的醇香,让人忍不住驻足;傍晚常有摄影师架着三脚架等待最美的晚霞,当夕阳将天空染成橘红色,山峦和花海都笼罩在金色的余晖中,仿佛进入了梦幻的世界。
而我依然保持着每周去山里的习惯,有时帮老人修剪花枝,听他讲那些关于花的故事;有时教孩子们辨认植物,看他们蹲在地上,专注地观察蜗牛爬行的轨迹。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用花朵、用故事、用耐心,搭建起一座连接城市与山野的桥梁。那些曾经被我忽略的细微美好,最终汇聚成璀璨星河,照亮了无数人的生命旅程。
春日的阳光斜斜地洒进慢山里游客中心,我正指导实习生整理新一季的研学手册,手机突然震动起来。是植物研究所的王教授发来的视频通话,画面里,他举着一株叶片泛着奇异光泽的兰草,声音里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小许,你看!经过两年培育,我们终于成功改良出适合人工种植的濒危兰草品种!
消息迅速传遍后山。老人们围坐在村口老槐树下,布满老茧的手轻轻抚摸着培育手册,眼里闪着泪光。我这辈子啊,就盼着这些宝贝能好好活下去。守林人陈伯颤抖着声音说。我们连夜召开会议,决定开辟兰草守护园,用透明的生态玻璃房模拟野生环境,让游客不仅能观赏,还能通过手机APP认养属于自己的兰草,参与日常养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