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章
盛夏的暴雨来得猝不及防。我带着团队冒雨巡查时,发现民宿后山的护坡出现松动,泥水不断滑落。正当大家手足无措时,平日里沉默寡言的泥瓦匠老吴突然站出来,他的烟斗在鞋底敲了敲:用古法夯土!我祖父传下的技艺,保准比钢筋水泥还结实。于是,村民们自发组成修缮队,年轻人们跟着老匠人学习传统夯土技艺,一锤一锤,将黄土、石灰和糯米浆夯实。雨幕中,他们的身影坚毅而执着,筑起一道古朴又坚固的防护墙。这场危机,反而让后山的老手艺焕发新生,吸引了不少传统文化爱好者前来学习。

    金秋时节,慢山里迎来了特殊的客人——那位拄拐杖的老奶奶带着二十多位退休教师。她们背着画架、提着水桶,要在后山办一场为期半个月的写生活动。小伙子,你看!老奶奶展开画纸,上面是晨雾中的兰草守护园,淡蓝色的雾气中,兰草若隐若现,几只蝴蝶停在花瓣上,这里的每朵花、每块石头,都在讲述着最动人的故事。

    随着名气越来越大,质疑声也随之而来。有人说我们破坏生态,有人指责商业气息太重。面对这些声音,我们选择用行动回应。在游客中心设立生态实验室,邀请孩子们参与水质监测、土壤分析;开发无痕山林课程,教大家如何在享受自然的同时最小化对环境的影响。我们还定期举办自然修复日,组织志愿者清理山间垃圾,补种本地植物。渐渐地,那些质疑变成了认可,甚至有环保组织主动提出合作,共同推广生态旅游理念。

    隆冬的雪后,后山披上银装。我们在游客中心举办了一场特别的跨年晚会。村民们穿着传统服饰,表演着代代相传的山歌,歌声在山谷中回荡;孩子们举着自制的花灯穿梭嬉戏,花灯上画着各种可爱的小动物;而最引人注目的,是那面由游客们共同绘制的心愿墙,上面贴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祝福与期许。有人写着愿慢山里的花开得更盛,有人画着笑脸和花朵,还有小朋友用稚嫩的笔迹写着我要保护小蝴蝶。

    深夜,我和老人漫步在覆雪的小径上。脚下的积雪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远处民宿的灯火星星点点,在雪夜里格外温暖。他指着远处点点灯火说:你看,这些光连起来,多像条会发光的花藤。寒风中,我握紧口袋里装着的山茶花种子——那是游客认养兰草时,我们附赠的礼物。这些种子,正随着五湖四海的游客,在不同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将后山的故事,讲给更广阔的世界听。而这场关于慢与美的修行,永远不会有终点,就像山间的溪流,潺潺不息,流向远方。

    初春的晨雾还未散尽,后山突然热闹起来。一群背着画架的美院学生踩着露水奔上山坡,他们的惊呼声惊醒了沉睡的鸟群:快看!漫山遍野的萤火虫!原来经过三年生态修复,消失多年的萤火虫重新回到了这片山林。孩子们举着玻璃罐追逐微光,老人们则围坐在石凳上,讲述着他们年轻时与萤火共舞的夏夜。

    我站在新建的生态观测站里,透过望远镜观察着萤火虫栖息地。手机突然响起,是那位拄拐杖的老奶奶。小许,我给兰草守护园设计了新标识!视频那头,她戴着老花镜,小心翼翼地展开画纸,上面是用彩铅绘制的兰草图案,叶片间点缀着发光的萤火虫,就叫微光计划好不好

    这个名字像一颗石子投入湖面,激起层层涟漪。我们很快发起萤火虫守护行动,游客们可以认领专属的萤火虫观测点,学习夜间生态知识。更令人惊喜的是,一位科技公司的程序员被故事打动,开发出萤火虫AR导览小程序,只要扫描山间特定区域,手机屏幕上便会浮现出虚拟的萤火群,讲述它们与环境共生的秘密。

    盛夏的某个午后,面包店老板娘急匆匆地找到我,围裙口袋里掉出几颗饱满的蓝莓:后山的野果子丰收啦!咱们做果酱吧!说干就干,我们邀请村民成立山野厨房,将野莓、槐花等时令食材做成天然果酱,包装上印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偶尔停下脚步看看沿途的风景简介 >偶尔停下脚步看看沿途的风景目录 > 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