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章
划着手语,无名指上的婚戒折射出微光。两人并肩走进时空之弦特展,展柜里,青铜铃铛与鱼形玉璜静静陈列,旁边是复刻的松风古琴。

    参观者们驻足观看全息投影:唐代军营的战火与现代修复室的灯光交替闪烁,古琴的震颤频率化作DNA双螺旋结构,证明跨越千年的羁绊早已刻入血脉。当黎溪伸手触碰感应装置,松风的虚拟琴弦自动奏响,展厅的穹顶落下朱砂色的光雨。

    检测到文物共振异常。智能系统发出提示。刘宇与黎溪对视一笑——他们知道,这不是异常,是来自时空彼端的祝福。就像修复文物时填补的每一道裂痕,他们用爱与执着,将破碎的命运重新拼合。

    展厅外,细雨又至。黎溪倚在刘宇肩头,听他用骨传导装置播放新录制的琴曲。雨滴敲打琉璃瓦的声音,与千年之前的战鼓、现代实验室的仪器嗡鸣,共同谱写出永恒的旋律。而那枚青铜铃铛,仍在无声地诉说着:有些缘分,误差为零,却跨越了整个盛唐。

    8

    时空涟漪

    故宫的夜静谧深邃,月光透过窗棂洒在倦勤斋的竹丝镶嵌上,泛起幽幽光泽。黎溪和刘宇正在进行最后的文物检查,忽然,感应装置发出轻微的嗡鸣。

    又有共振反应。刘宇看着监测屏幕,骨传导装置将数据转化为震动传递到他的神经。黎溪凑近观察,发现是展柜里的青铜铃铛在微微发亮,而与之呼应的,是松风古琴复刻品的第七弦正在自主震颤。

    这频率不对。黎溪皱眉,上次检测时还一切正常。她拿起光谱仪,对准铃铛进行扫描。仪器屏幕上,跳动的曲线竟与五年前在茶园地下兵械库检测到的波形完全一致。

    就在这时,展柜玻璃上突然浮现出若隐若现的文字,像是用朱砂写成的古老篆体。刘宇迅速戴上增强现实眼镜,将文字转化为现代汉字:松风再起时,故人踏月来。

    两人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震惊与期待。他们知道,这个跨越千年的故事,或许还有未完结的篇章。

    次日,黎溪收到一封匿名快递。拆开古朴的锦盒,里面是半块刻有琴纹的玉佩,与她珍藏的鱼形玉璜刚好能拼成完整的圆环。更令人惊讶的是,玉佩内侧刻着一行小字:永乐三年,于松风亭重修此佩。

    永乐年间刘宇在平板电脑上快速检索,那是明代郑和下西洋的时期。难道...他调出故宫馆藏档案,目光锁定在一份明代航海日志上。

    日志记载,郑和船队曾携带一把神秘古琴出海,琴身刻有松风二字。而随船的乐师中,有一对擅弹古琴的夫妻,丈夫是聋哑人,妻子手腕有朱砂胎记。

    原来我们的缘分,不止跨越了唐代。黎溪抚摸着玉佩,眼眶湿润。她突然想起小时候在茶园捡到玉璜时,曾听到若有若无的琴音,或许那时,命运的丝线就已经开始编织新的轮回。

    9

    新的使命

    三个月后,黎溪和刘宇收到国家文物局的秘密委托。在南海打捞的明代沉船中,发现了疑似松风古琴的残骸,同时出土的,还有记载着古代航海声学技术的竹简。

    这些竹简上的符号,和我祖父留下的琴谱很相似。刘宇指着投影在墙壁上的文字,古人似乎掌握了用琴声传递信息的技术,就像现代的声呐系统。

    黎溪若有所思:你说,郑和船队带着松风出海,会不会是为了用琴声导航而我们现在听到的共振,也许是来自海底的信号

    这个大胆的推测让两人兴奋不已。他们立即申请加入考古队,前往南海打捞现场。当潜水员将锈迹斑斑的琴身打捞上来时,刘宇触碰琴身的瞬间,无数画面涌入脑海:波涛汹涌的海面,郑和站在船头指挥,而那对琴师夫妻正在舱内调试古琴,琴弦的震动与海浪的频率完美契合。

    他们在用琴声与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松风与铃简介 >松风与铃目录 > 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