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林场没了。他喘息着说,但幼苗保住了。陈野检查着大气数据,突然惊呼:水汽含量升到1.2%!热风暴虽然破坏地表,但把地下湖的水汽卷上了高空,可能形成降雨!他指向东南方,那里的云层正在聚集,呈现出不同于硫化物的灰白色。
午夜时分,雨滴终于落下,虽然带着轻微的酸性,但触感清凉。幸存者们站在空地上,张开嘴巴迎接这半年来的第一场雨。林夏看着地衣幼苗在雨中舒展,叶片上的绒毛吸收着水分,渐渐透出荧光。妹妹小羽站在她身边,第一次露出真正的笑容:姐,你看,它们在发光。
降雨持续了十二小时,留下的水洼里,地衣孢子开始萌发。第二天,周航在中转站废墟旁发现了奇迹——被热风暴撕开的地表裂缝中,渗出清澈的地下水,这是地衣根系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软化了土壤,让地下水得以渗透。
这是连锁反应的开始。王教授通过地下通讯系统传来消息,地衣不仅净化空气,还能修复土壤,促进水循环。接下来的三个月,我们要在每个中转站建立微型生态系统,让裂缝变成绿洲的起点。
随着降雨的消息传开,更多幸存者循着歪嘴笑脸标记赶来。中转站扩建为小型据点,周航设计了太阳能蒸馏器,吴敏建立了儿童庇护所,就连流浪画家也用烧剩的颜料,在每座建筑物上画满绿色的地衣图案,成为指引方向的路标。
第四十天,林夏带着新的队伍前往城市废墟,准备建立第二个据点。临行前,她将运动相机留给妹妹,里面存满了从出发到现在的所有影像,包括老张的标记、穹顶的真相、地下湖的希望。等我们老了,要把这些放给孙子看。小羽笑着说,眼中闪烁着和地衣一样的荧光。
城市里,高温融化的柏油路已经开裂,裂缝中长出星星点点的地衣。林夏蹲下身,指尖触碰那微小的绿色,突然听见远处传来微弱的蝉鸣——不是蝉蜕的空壳,而是真正的生命之音,虽然嘶哑,却充满力量。
你听见了吗她问身边的陆沉。男人点头,嘴角扬起少见的微笑:蝉鸣止息的地方,地衣正在生长。而地衣生长的地方,生命终将复苏。他们看着彼此,无需多言,因为在这片灼土上,他们早已成为彼此的裂缝,让希望的光照进现实。
当天夜里,新据点的篝火升起,二十个歪嘴笑脸标记在废墟中闪烁。林夏在日志里写下:第163天,蝉鸣复起。原来希望从不是宏大的奇迹,而是无数微小的坚持,在裂缝中扎根,在灼土上发光。我们种下的不是地衣,而是让世界相信,即使在最炽热的绝望里,也能长出清凉的未来。
第八章:灼土新生(上)
2045年10月1日,地表温度42.7℃
林夏站在新建的生态监测塔上,看着下方蔓延的绿色。三个月时间,地衣覆盖面积扩大到二十平方公里,曾经的焦土上,星星点点的植被正在复苏,其中不乏耐高温的仙人掌和骆驼刺,它们与地衣形成共生系统,牢牢抓住每一寸土壤。
首个自然降雨周期形成。陈野的声音从对讲机传来,监测塔的气象雷达显示,皖南山区上空正在形成积雨云,王教授说,这是地衣大规模释放氧气引发的连锁反应,大气中的水汽饱和度达到临界点。
中转站已经扩建为地衣城,中心广场上矗立着老张的雕像,底座刻着他留下的歪嘴笑脸,旁边是用废弃钢筋拼成的蝉鸣图案。妹妹小羽在广场角落的医疗站忙碌,她发明的地衣药膏能快速愈合灼伤,成为幸存者的必备药品。
陆沉带着勘探队归来,背包里装着从更深溶洞发现的新物种——发光蕈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