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地衣誓言
地下湖的晨光(其实是洞顶荧光藻的自然光周期)亮起时,林夏正在帮小晴给伤员换药。三个月未见,这个曾经胆小的大学生如今眼神坚定,绷带在她手中翻飞,熟练得像受过专业训练。在穹顶的时候,我们每天都要给感染者处理伤口。小晴低声说,指尖划过伤员颈侧的红斑,后来发现,地衣提取物能抑制霉菌孢子,你看,这些伤口在好转。
伤员的皮肤下,黑色纹路正在消退,取而代之的是淡绿色的绒毛,那是地衣与人体共生的迹象。林夏想起王教授的话:真正的生存不是对抗,而是共生。溶洞的生态系统中,地衣净化空气,人类保护地衣,形成微妙的平衡。
地表据点需要有人值守。陆沉的声音从身后传来,林夏转身,看见他站在升降梯旁,身上的灼伤已经涂满地衣药膏,我和陈野打算先上去,建立第一个中转站,用老张他们的标记系统引导幸存者。他扔来一个防水袋,里面装着几支改良后的缓释剂,液体呈稳定的翠绿色,王教授说,这东西能让我们在地表多撑两小时。
溶洞深处传来机械轰鸣,那是勘探队在修复老式挖掘机,准备打通更多通往地表的通道。吴敏抱着已经退烧的婴儿坐在篝火旁,正听一个老勘探队员讲述如何通过蝉鸣判断地下水位——在这个声音被高温蒸发的世界,任何细微的声响都成了生存密码。
我和你们一起去。林夏将妹妹交给小晴,地表的幸存者需要医疗人员,而且……她摸了摸腰间的运动相机,我要把这里的影像带出去,让更多人知道希望存在。陆沉点头,没有多说,递给她一支刻有歪嘴笑脸的信号枪——这是老张团队的标志,三长两短的枪声,代表安全据点。
升降梯抵达地表时,正午的热浪扑面而来,地表温度显示54.2℃,创历史新高。陈野调试着随身携带的大气检测仪,惊喜地发现:氧气浓度上升了0.3%!地衣正在发挥作用,只要扩大种植面积,十年内大气就能恢复正常。
他们在一座废弃的加油站建立中转站,用红色油漆在油罐上画满歪嘴笑脸。陆沉用望远镜扫过地平线,看见三个黑点在蠕动——是幸存者,拖着沉重的步伐,朝着标记而来。林夏准备好医疗包,注意到中转站的阴影里,有株幼苗正在生长,叶片上覆盖着细密的地衣绒毛,这是王教授给的实验品种,能在45℃以上存活。
第一个抵达的幸存者是个年轻男孩,背着巨大的编织袋,里面装着各种工具和半瓶浑浊的水。我在公路上看见你们的标记。他扯下面罩,露出晒伤的脸,胸前挂着褪色的学生证,我叫周航,机械专业的,能修发电机!
接下来的三天,中转站迎来了十七名幸存者,包括一对带着自制蒸馏器的中年夫妇,以及一个背着母亲遗像的流浪画家。林夏发现,每个幸存者都带着某种生存信物:周航的学生证、夫妇的蒸馏器、画家的画笔,这些在末日中看似无用的东西,却是他们坚持下来的精神支柱。
第七天傍晚,沙尘暴再次来袭,却比上次减弱许多。陈野兴奋地展示检测仪:硫化物浓度下降了15%!地衣正在改变大气成分,按照这个速度,两年内可能出现降雨。他的话被远处的枪声打断,三长一短——这是求救信号,不是约定的安全代码。
陆沉握紧信号枪:是沙蝎帮,他们可能追踪到了幸存者的足迹。三人在中转站周围布置陷阱,用废弃的钢筋制作尖刺,将汽油桶连接到警报系统。当二十辆越野车出现在视野中时,夕阳正把沙丘染成血色,车顶的机枪在余晖中泛着冷光。
他们人数太多,硬拼不行。林夏看着躲在油罐后的幸存者,突然想起溶洞里的地衣孢子——它们能在高温下快速繁殖,且对人体无害。她和陈野迅速调配出孢子喷雾,装在灭火器里,而陆沉则带着周航绕道敌后,准备炸毁对方的油罐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