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有村民,用尽全身力气吼道:乡亲们!陈建筑师为了我们村的孩子,连家都不要了!我们靠山村的人,难道就是孬种吗!
不是!村民们齐声怒吼,声音震天。
陈建筑师把心都掏给我们了!我们能看着他一个人扛吗
不能!
家里还有余钱的,都拿出来!粮食还有富余的,都送到工地来!李实大手一挥,我带头!我家那头老黄牛,明天就牵到镇上卖了!钱全部用来买材料!
我家还有两袋玉米!全拿来!
我儿子昨天刚寄了钱回来,我一分不留!
我家那几只鸡,也卖了!
一时间,群情激昂。村民们自发地行动起来,有人跑回家取钱,有人把省下来的口粮送过来,甚至有人真的开始商量着变卖家里的牲畜。那些淳朴的脸上,写满了决绝和感动。
这股来自最底层、最普通百姓的力量,像无数条细小的溪流,瞬间汇聚成一股强大的暖流,冲刷着我疲惫不堪的心。
我看着眼前这一切,看着李实通红的眼睛,看着村民们毫不犹豫掏出皱巴巴的零钱和布袋里的粮食,眼泪再也忍不住,夺眶而出。
这不是绝境。
这是破釜沉舟的希望。
06
破晓的曙光
看着李实通红的眼睛,看着村民们掏出皱巴巴的零钱和布袋里的粮食,我的眼泪夺眶而出。这不是绝境。这是破釜沉舟的希望。
从那天起,靠山村的河滩变了样。与其说是工地,不如说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漩涡。卖掉房子的钱,加上村民们凑出来的血汗钱,虽然离预算还有差距,但足够启动关键部分的建设了。
时间,成了我们最宝贵的资源。
快!水泥!这边水泥不够了!
小心脚下!把那根钢筋递过来!
陈建筑师,您看这样绑扎行不行
白天,烈日当头,汗水浸透了每个人的衣衫,混合着泥土和石灰的气息。我卷起袖子,和他们一起扛石头,拌水泥,爬上简陋的脚手架。李实嗓子喊哑了,黝黑的脸膛被晒得脱了皮,却像陀螺,哪里需要就出现在哪里。
晚上,工地上点起几盏昏黄的瓦斯灯,蚊虫嗡嗡地扑过来,但没人停歇。村民们轮流上阵,困了就在旁边石头上眯一会儿,醒了继续干。最危险的悬挂作业,我第一个系上安全绳往下放,底下的村民们屏住呼吸。当我安全落地,示意没问题时,下面才爆发出压抑的欢呼。
我把建筑知识倾囊相授,从图纸的识读,到钢筋的绑扎,再到混凝土的浇筑比例。村民们学得很快,眼神里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他们从一开始的小心翼翼,到后来的熟练操作,每一个进步,都让我感到欣慰。
工地上的气氛是滚烫的。号子声、锤打声、偶尔的争论声和爽朗的说笑声交织在一起,谱写着一曲属于靠山村的奋斗之歌。这种为了共同目标而拼尽全力的感觉,像一股暖流,冲刷着我之前在家乡受到的冷遇和伤害。
就在我们埋头苦干,桥梁雏形初现的时候,一个意想不到的人出现在了工地上。
那天下午,我正在检查桥墩的模板,一个扛着摄像机、戴着鸭舌帽的年轻人走了过来,身后还跟着一个拿录音笔的姑娘。
请问,陈远陈建筑师是哪位年轻人擦了把汗,四处张望着。
李实迎了上去:你们是
我们是省电视台《聚焦民生》栏目的记者,听说这里在建一座特别的桥,还是一个建筑师卖了城里的房子带头建的,想来了解一下情况。
记者我心里咯噔一下,下意识地想回避。家乡的那些破事,让我对媒体有种本能的警惕。
但李实很高兴,他觉得这是好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