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章
让更多人知道靠山村,知道这座桥。他热情地把记者领到我面前,又对着镜头,用他那带着浓重口音的普通话,激动地讲述着靠山村孩子们过河的艰辛,讲述着我对他们的帮助,讲述着村民们如何自发地支持这个项目。

    记者被这个故事打动了,他们仔细拍摄了工地的场景,采访了几个正在干活的村民,还拍下了孩子们在河对岸望着工地的画面。

    我被拉着也说了几句,没有提家乡的糟心事,只说了桥上学堂的设计理念,以及我对孩子们的承诺。

    几天后,那期节目播出了。我没有看到,是李实兴奋地跑来告诉我的。他说,节目播出后,好多人都打电话到村委会,有表示同情的,有想捐款的,甚至还有外地的建筑公司说可以免费提供一些技术支持。

    陈建筑师!您看!我说吧!是好事!李实笑得合不拢嘴,这下,看谁还敢说您的闲话!

    报道像长了翅膀,迅速传播开来。这座造型独特的桥上学堂,以及我卖房建桥的故事,成了许多人议论的焦点。这无声的传播,比我之前声嘶力竭的解释,更有力量。它像阳光驱散了围绕在我身上的阴霾。

    更重要的转机,随之而来。

    那篇报道,传到了慈善基金会的耳朵里。一周后,基金会派了两位代表再次来到靠山村。这一次,来的不仅是项目负责人,还有一位看起来职位更高的中年男人。

    他们到达时,正是下午赶工最紧张的时候。工地上人声鼎沸,尘土飞扬。两个西装革履的代表,与这环境显得格格不入,但他们的眼神里,少了上次电话里的冰冷和质疑,多了几分审慎和好奇。

    李实没有特意停工去迎接,只是让大家继续干活。代表们也没有打扰,只是默默地在工地上走着,看着。

    他们看到了拔地而起的桥墩,看到了村民们脸上被汗水和灰尘覆盖却依旧闪亮的笑容,看到了我正和工人们一起研究图纸、比划着讲解施工要点。他们还看到了河对岸,一群放学没回家的孩子,趴在石头上,聚精会神地望着这边,眼神里充满了渴望。

    那位中年负责人走到一个正在筛沙子的老大爷身边,轻声问:大爷,这么辛苦,图啥呀

    老大爷直起腰,抹了把汗,咧嘴一笑,露出豁了牙的牙龈:图啥图娃儿们能安安稳稳地上学,不像我们,一辈子困在这大山里!

    负责人又问:你们信得过陈建筑师之前可有人说他……

    老大爷把铁锹往地上一顿,声音洪亮:谁爱说啥说啥去!我们靠山村的人,眼睛不瞎!陈建筑师把心都掏给我们了,把城里的家都卖了,这样的人,我们信不过,还能信谁!

    代表们沉默了。他们又走到河边,看着湍急的溪流,想象着孩子们曾经涉水过河的危险。

    最后,他们找到了我。那位中年负责人伸出手,紧紧握住了我沾满泥灰的手:陈先生,我们为之前的犹豫和怀疑,向你道歉。

    他看着我的眼睛,语气郑重:我们一路看过来,听村民们说了,也亲眼看到了。你和靠山村的乡亲们,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基金会经过重新评估,决定……

    他顿了顿,加重了语气:不仅恢复对桥上学堂项目的资助,而且,我们决定追加百分之三十的资金!确保这座桥,这座学校,能以最高的质量建成!

    恢复资助!还追加了!

    这个消息像一道惊雷,瞬间炸响在整个工地!短暂的寂静后,是震耳欲聋的欢呼声!

    好啊!

    有钱了!桥能建得更好了!

    李实激动得满脸通红,他用力抓住我的胳膊,眼眶又红了,嘴唇哆嗦着,半天说不出话来。村民们纷纷围拢过来,一张张淳朴的脸上,洋溢着喜悦。

    资金到位,如同久旱逢甘霖。我们立刻采购了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让孩子们过了河,就直接进教室简介 >让孩子们过了河,就直接进教室目录 > 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