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是如何找到共鸣的支点。
他转身时,西装口袋里掉出一张泛黄的照片
——
那是年轻时的他与一位舞者在舞台上的合影,背景幕布上同时画着水墨画和几何图形。
会议室里陷入了短暂的沉默,只有空调的嗡鸣声和白炽灯管的电流声在持续作响。黄怡梦弯腰捡起照片,指尖轻轻抚过照片边缘:李老师,您是说......
我们可以把《春江花月夜》的旋律拆解,用现代舞的肢体语言重新诠释
不止如此。
李老师接过照片,小心翼翼地放回口袋,蓝老师的钢琴能不能模拟雨声,配合舞台上的全息水幕黄老师的舞蹈动作,可否融入戏曲水袖的元素
他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却又藏着一丝期待,艺术不该是选择题,而应该是融合题。
蓝思莹望着黄怡梦欲言又止的神情,突然想起台风夜那双奋不顾身护住乐谱的手。此刻对方眼中跳动的火花,与那时一样炽热。窗外的夕阳正坠入云层,最后的霞光将两人的影子叠在了一起,分不清哪道轮廓属于古典,哪道又属于现代。
3
舞台共舞:默契的绽放
在艺术总监李老师的启发下,蓝思莹和黄怡梦摒弃前嫌,开始着手将现代元素与古典元素深度融合。她们先是花了整整三天时间泡在社区活动中心的资料室里,翻找出历年文艺汇演的影像资料、古典音乐理论书籍,以及现代艺术创新案例的纪录片,试图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灵感。
蓝思莹将《春江花月夜》的古谱铺在长桌上,用红、蓝、黑三种颜色的记号笔标注不同的音乐段落。她一边哼唱旋律,一边分析哪些部分适合保留古典韵味,哪些地方可以大胆创新。你听这段泛音,
她将耳机递给黄怡梦,古筝的空灵音色与钢琴的浑厚共鸣,要是再加入电子音效模拟江水流淌的声音,说不定会有奇妙的化学反应。
黄怡梦闭上眼睛,随着音乐轻轻晃动身体,突然睁开眼兴奋地说:我们可以用
LED
屏幕投影出动态的水墨春江图,舞蹈动作就根据画面中江水的流向和波纹来设计,让舞者仿佛在画中起舞!
为了实现这一设想,她们请来了专业的视觉设计师团队。设计师们运用数字建模技术,将传统水墨画中的山峦、明月、扁舟等元素进行三维重构,使其能够随着音乐节奏产生光影变化。当第一版样片在会议室的大屏幕上播放时,蓝思莹激动地指着画面:看!当古筝弹奏到高潮部分,屏幕上的月亮可以变成金色,同时洒下粼粼波光,这既能呼应古典诗词中的意境,又充满现代科技感。
黄怡梦半跪在铺满设计稿的地毯上,平板电脑里循环播放着《春江花月夜》的混音版本,她突然抓起一支荧光笔,在速写本上划出扭曲而流畅的线条:你们看!
她将本子举到舞蹈队员面前,墨迹未干的画面里,舞者的肢体呈现出不可思议的分离状态
——
脖颈与肩膀形成诡异的角度,腰肢如蛇般扭转,膝盖却保持着古典舞的端庄姿态,当电子鼓点切入时,我们用
isotion
技巧拆分身体动作,每个关节独立运动,就像被江水流冲击的水草。
主力队员小夏试着转动肩膀,带动手臂划出波浪形轨迹,却因动作过于僵硬导致整个人踉跄。黄怡梦立刻上前,指尖点在她的肩胛骨处:不是用蛮力,想象你的锁骨是被无形的丝线牵引,像提线木偶般一节节启动。
她亲自示范,长发随着颈部的波浪式震动甩出细碎的弧线,黑色练功服下的脊柱如琴弦般起伏,但在动作衔接处,
她突然放缓节奏,手腕翻出古典舞标志性的兰花指,要融入云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