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的圆融,让每个停顿都带着水墨画的留白。
为了让队员们掌握这种独特的肢体语言,黄怡梦在排练室天花板垂下数十条绿色绸缎,模拟水草在水中的动态。当蓝思莹带着钢琴前来合练时,正撞见舞者们在绸缎间穿梭
——
她们的身体时而像被风吹散的落叶般碎裂成独立的运动单元,时而又如毛笔蘸墨般流畅衔接,在古筝泛音响起的瞬间,集体完成古典舞中的鹞子翻身,绸缎在空中交织成流动的绿色漩涡。
这里!
黄怡梦突然叫停,跑到音响设备前将某段电子音效放大三倍,当贝斯低频震动时,我们的胯部要像江水冲刷礁石般,既有对抗的力量感,又要保持古典舞
圆、曲、拧
的核心美学。
她拉过最小的队员小雨,将她的手掌按在自己的腰侧,感受到了吗不是单纯的肌肉紧绷,而是用丹田发力,像传统戏曲演员那样,让每个分离动作都带着内力的流动。
深夜的排练室里,月光透过百叶窗在地板上切割出银色条纹。黄怡梦仍在调整队形,她将
LED
屏幕上的动态水墨投影作为编舞坐标
——
当画面中出现鱼群游动时,舞者们用
isotion
技巧让肋骨依次起伏,模拟鱼群摆尾;而当水墨晕染成圆月形状,所有人同时舒展手臂,以古典舞的托掌姿势定格,指尖仿佛要触碰到月亮的轮廓。她的手机备忘录里密密麻麻记录着上千条时间码,精确到每个鼓点与肢体动作的对应关系。
这个动作需要蓝老师配合。
黄怡梦突然冲进琴房,发丝还沾着排练时的汗水,当钢琴进入华彩段落,我们用连续的身体分离动作制造视觉眩晕,需要您的音符像雨滴般密集下落,再突然转为古筝的空灵泛音,让舞者瞬间回归古典造型。
她一边说一边用身体比划,关节发出轻微的脆响,就像从数字世界突然跌回水墨长卷,这种反差感才是融合的精髓。
而在音乐编曲方面,她们邀请了一位擅长电子音乐制作的新锐音乐人。这位音乐人将《春江花月夜》的主旋律进行碎片化处理,提取出最具辨识度的旋律片段,通过电子合成器进行变调、加速、混音,创作出富有节奏感的背景音乐。但是不能让电子音乐喧宾夺主,
蓝思莹反复强调,古典乐器必须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于是,他们经过数十次调试,最终确定了一个精妙的比例:古筝、钢琴等传统乐器承担
70%
的旋律演奏,电子音效则负责营造氛围和增强节奏。
为了让舞蹈与音乐完美配合,黄怡梦每天带着舞蹈队进行高强度排练。她将舞蹈动作拆解成一个个模块,与音乐的每个小节精准对应。这里的旋转动作要配合钢琴的三连音,
她一边示范一边说,落地时的重心偏移要和电子鼓点的重拍一致。
队员们刚开始有些不适应这种古典与现代交织的舞蹈风格,动作总是生硬脱节。黄怡梦便亲自上阵,从最基础的步伐教起,将古典舞的柔美与现代舞的力量感一点点融入他们的肢体记忆中。
蓝思莹则在琴房里反复打磨钢琴与古筝的合奏部分。她发现,传统古筝的音色在现代音响系统中略显单薄,于是尝试在古筝弦上加装特殊的共鸣装置,增强低频振动。同时,她还借鉴了爵士乐的即兴演奏方式,在保留主旋律的基础上,为钢琴部分加入了一些自由发挥的段落。每当她弹奏出新的改编版本,就会立刻录制下来发给黄怡梦,让舞蹈编排能够及时做出调整。
在服装和道具设计上,她们也颇费心思。黄怡梦找到一位非遗刺绣传承人,将苏绣中的双面绣技艺运用到舞蹈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