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84章 师徒旧叙
纸边缘。

    谢世齐继续说道:“现在厅里让我们汇报这次案例,你那份应急技术报告,被列为‘风电应急处置示范文本’,发去北京参加资料评审了。”

    马文斌也凑上来,笑着补了一句:“你啊,现在是可真是咱风能技术行业里的‘活标杆’了。”

    麦麦提轻轻“嗯”了一声,合起报纸,眼神在那红头信函上停了几秒。

    他不怕被看见,他怕的是——太早被看见。

    人怕出名,猪怕壮。

    太过耀眼,自然会有人关注你、靠近你,也一定会有人——开始悄悄提防你。

    他于是决定先蛰伏一段时日,韬光养晦,不为别的,只是等一个真正能“出手”的机会。

    ——

    与此同时,在乌鲁木齐另一头,王曦权正拎着一只公文包,从机场大巴上跳下来。

    他脚步带风,眼里透着一种近乎固执的执拗劲儿。

    这段时间,他几乎把外经贸委和电力局跑了个底朝天,连看门的老大爷都记住了他那双总带土的皮鞋。

    哪怕在别人眼里,他那点执念早就成了“鸡肋项目”的代名词。

    可他没放弃——他始终记得,达坂城风场的第一台风机转动时,站在戈壁边上那个激动得两眼发亮的自己。

    从前年起,他就悄悄在电力局内部推动第二风电场的建设。

    别人看不懂这股劲,他也不解释。

    直到去年,他终于申请下了一笔丹麦政府提供的“混合贷款”。

    这笔钱来得其实颇有些戏剧性:原本是danida为达坂城风场准备的后续项目,可水利厅老谢他们无暇推进,资金便被搁置了下来。

    王曦权绕了一个弯,从外经贸委那头给接了过去。

    拿到钱的当晚,他直接买了飞往哥本哈根的机票。

    在丹麦,他实地考察了两家公司:bon和nordtank。

    最后,他拍板选购了8台风机——4台bon的,4台nordtank的。

    有人事后不理解,问他:“才八台机组,你还搞双供货商?折腾不?”

    他却笑笑说:“bon公司帮我搞定贷款,这是人情,得还。而且他们家机组也不差。但我心里早就盘算过了——风机这东西,不可能永远靠进口。我们得自己学会造,部件能国产的,尽量国产。”

    他知道光靠一个品牌,看不清全貌;两家供货商对比起来,技术路线、参数风格、兼容性,才看得清清楚楚。

    最关键的是,他有更大的算盘。

    在谈判桌上,他第一个问题就是能否不进口塔筒。

    他盯着bon的代表问:“你们的塔筒我不打算进口。把图纸给我,我回国自己造。”

    对方摇头——塔筒可不是随便能放手的,涉及焊接标准、材料参数,还有供应链控制。

    谈判,就此僵住了。

    王曦权没废话,第二天直接去了nordtank那边,还是那个问题:“塔筒图纸能卖不?我自己造塔筒,行,我就买你4台机组。不行——一台都不买。”

    nordtank代表沉默了很久,最后还是点头。

    王曦权心里有数,谈判桌就是博弈场,有一个人先松口,就等于打开了一条缝。

    他没耽搁,拿着nordtank那头的初步草约,再去见bon的人。

    这回他底气十足,将合同上的“8”改成了“4”,对方代表一看就急了:“你不是说要引进8台吗?”

    “我得把部分配套资金留出来,用在国产塔筒的研发和制造上。”

    他说得不急不缓,眼神却不容置疑。

    最终,bon只能无奈接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瀚海驭风简介 >瀚海驭风目录 > 第84章 师徒旧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