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84章 师徒旧叙
受。

    签约那天,bon的销售代表私下叹气:“早知道你有这手段,当初就该答应把塔筒图纸卖给你了。”

    王曦权没回应,只是点了支烟,站在风场的边缘,任由北欧的风拍打着他满是风霜的脸。

    那年,达坂城的风曾吹得他睁不开眼。如今,他只想靠自己,再让那风转一次。

    不是为评估,不为政绩。

    而是——为了中国人自己的风机。

    他没想到,这一番“倔强”的坚持,会成为行业的转折点。

    不久后,国家经委正式下发文件,明确要求风电项目不得进口塔筒——理由简单粗暴:新疆电力局都能做,其他单位也能做。

    就这样,王曦权无意间开创了中国风电历史上塔筒国产化的先河。

    今年初,达坂城风电二场顺利完成装机。

    但有两件事,仍旧像钉子一样钉在王曦权的记忆里。

    第一件,是外经贸委的杨启帆当着众人对他说:“你要是把二场的装机容量做到一万千瓦,我就在你们现场开发布会!”

    这句话他始终铭记于心。

    既是动力,也是某种迟来的承认。

    他也有底气——4台

    bon

    500千瓦、叶轮直径

    35米的失速型机组,本身就是全国单机容量最大的机组。

    他敢扛!

    另一件事,则让他惋惜至今,也是他这段时间的“执拗”所在。

    那是半年前,他代表新疆电力局,去找航天部一院洽谈合作制造国产风机的可能。

    一院也没有敷衍,派出负责人齐同庆亲自带队来到风电二场实地考察,双方本打算以bon

    300千瓦机组为蓝本共研共造。

    但最终,因理念分歧,合作搁浅,未能走到最后。

    王曦权对此没说什么,只是把那份未完成的合作协议锁进了抽屉。

    他太清楚了,这些年,国内能真正愿意下场搞风电制造的机构,少之又少。

    这些事,自然很快就传到了刚从深圳回到达坂城的麦麦提耳朵里。

    那天傍晚,麦麦提靠在实验楼的栏杆上,远处晚霞落在荒坡与风塔之间。

    他盯着天色变幻,忽然咧嘴一笑。

    “王老师,您还真没停下折腾风机的脚步啊……”

    麦麦提想了想,回屋拨通了那个熟悉的号码。

    “王老师您好,您在乌市吧?我回来啦……有空,一起喝一杯?”

    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才传出来一句;“好啊!就今晚噻!”

    ——

    乌鲁木齐的春夜来得很快,四月的风穿过高架桥底,带着一股刚退去冬天的干冷。

    二宫体育馆旁,那家老牌的“幸福烤包子”小馆灯光昏黄,墙上还挂着早年水利局的黑白合影。

    王曦权抱着杯子,半晌没说话。

    他盯着杯中微微泛黄的白酒,好像在回忆什么,也像在犹豫该不该开口。

    麦麦提低头给他满上,手上动作一如既往地轻。

    面对王曦权,他从来带着几分敬意。

    “王老师,干杯。”

    他说得简短,举杯轻碰,没有客套,也没有多余的仪式感。

    王曦权一仰头喝完,酒劲上来,眼圈泛红了点。

    “我就说我当年没看错人。”他笑着说,语气像是半句调侃,半句真话,“你小子是块风里来的料——风越大,走得越稳。”

    麦麦提笑了笑,没接话,只是夹了点酱牛肉给他:“我当时也不知道风是啥,就是想离勤杂活远点。”

    “你小子,还这么故弄玄虚。”王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瀚海驭风简介 >瀚海驭风目录 > 第84章 师徒旧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