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17章 军工萌芽
家了?"陈长安递过一袋旱烟。

    老孙头摇摇头,接过烟袋深深吸了一口:"我在想汉阳厂的那些机器要是能有一台车床"他的声音渐渐低下去,目光却依然望向远方,仿佛要看穿那重重山峦,看到更远的地方。

    陈长安突然明白,老人心中装着的不仅是眼前这个简陋的兵工作坊,更是中国军工的未来。这星星之火,终将燎原。

    山风呼啸,吹动着矿洞口的火把。在这忽明忽暗的火光中,太行山根据地的军工事业,就这样在血与火的教训中,迈出了艰难而坚定的第一步。而这,仅仅是个开始。

    喜欢亮剑大别山里的军工请大家收藏:()亮剑大别山里的军工

    陈长安感到脸上一阵刺痛,伸手摸到温热的液体。李云龙倒在地上,右手血肉模糊,鲜血很快浸透了军装的袖子。

    "医护兵!快!"丁伟的喊声惊醒众人。现场一片混乱,有人跑去叫医生,有人忙着扑灭因爆炸引燃的枯草,更多人则呆立在原地,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幕。

    事后检查发现,炸裂的枪管内壁布满细密的气孔,这是铁质不纯和淬火不当共同造成的。老孙头跪在染血的泥土上,双手颤抖地捧着枪管残骸,浑浊的泪水顺着皱纹纵横的脸庞滑落:"我的错都是我的错"

    第五节:淬火重生

    李云龙的右手保住了,但留下了永久性的伤疤。伤愈后的第一天,他就召集全体军工人员开会。会议室设在营地最大的帐篷里,挤满了人,却安静得能听见彼此的呼吸声。

    "这不是结束,是开始。"团长举起缠着绷带的右手,声音平静却有力,"从今天起,我们立三条规矩。"他竖起三根手指,"一、每块铁必须锻打三次以上;二、每支枪必须经过油浸检测;三、试射必须设防护屏障,人员保持安全距离。"

    老孙头坐在角落里,一言不发。会议结束后,他独自回到锻造炉前,开始重新设计工艺流程。陈长安经常在深夜看见老人佝偻的身影在炉火前忙碌,有时是为了改进淬火方法,有时是为了试验新的材料配比。

    一个月后,改进工艺的新枪问世。这次试射设置了沙袋掩体,所有人退到安全距离外。老孙头亲自操作,他沉稳地上膛,瞄准,扣动扳机——

    枪声清脆,远处的靶心应声开花。现场爆发出欢呼声,但老孙头却没有加入庆祝的行列。他默默地检查枪管温度,记录各项数据,然后走向锻造炉,又开始准备下一炉铁水。

    夜色中,陈长安望着炉火映照下老人佝偻的背影,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真正的军工精神,不在那一两声枪响,而在这永不熄灭的炉火中;不在那一时的成败,而在这日复一日的坚持里。

    第六节:标准诞生

    随着经验的积累,军工生产逐渐规范化。陈长安根据老孙头的建议,起草了一份《武器制造检测规程》:

    原材料必须经过严格筛选,所有钢材需三次锻打去除杂质;

    每根枪管必须经过"油浸检测"——灌满菜籽油后静置一日,观察是否渗漏;

    每件成品必须经过三次空膛试击,确认机械结构可靠性;

    试射时必须设置三重防护屏障,人员保持三十步安全距离;

    建立生产记录制度,每件武器都有制作人标记,确保责任到人。

    铁匠赵师傅还发明了一种土法检测装置——用麻绳将待测枪管悬空,以铁锤轻击,通过回声判断内部是否有裂纹或气孔。这个方法虽然原始,但在缺乏专业设备的情况下却非常有效。

    第七节:星火燎原

    三个月后,军工小组已经能够稳定生产合格的步枪。每月产量从最初的两三支提升到了十支以上。更令人振奋的是,他们成功仿制出了第一挺轻机枪,虽然射速不如正规兵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亮剑大别山里的军工简介 >亮剑大别山里的军工目录 > 第17章 军工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