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章
    第一章

    蝉鸣里的邀约

    梅雨季的潮气从青石板缝里往上涌,像外婆蒸年糕时腾起的雾,黏糊糊地裹着整个老城区。我蹲在巷口第三棵梧桐树下,冰棍在掌心融成糖水,顺着指缝滴在磨得发亮的青砖上,惊起几只搬家的蚂蚁。蝉鸣卡在树梢,像是谁把没熬好的麦芽糖抹在了叶尖,甜得发苦。

    那声钢琴声就是在这时漫出来的。斑驳的朱漆门虚掩着,门缝里漏出的琴音像块浸了月光的绸缎,带着老旧收音机里才有的沙沙质感。我踮起脚尖,鼻尖蹭到门上剥落的红漆,看见满院紫藤正把花穗垂在一架三角钢琴上,阳光碎成金箔,洒在琴键边缘的岁月包浆上。

    小妹妹,要学琴吗

    声音从头顶落下来时,我正扒着门缝数钢琴上的光斑。慌忙转身,撞进一双盛着秋光的眼睛——圆框眼镜后的瞳孔像浸了水的琉璃,藏着说不出的温柔。他的中山装是洗得发白的藏蓝色,领口熨得笔挺,校徽上的沪江音乐学院被磨得只剩轮廓,黄铜手杖顶端的鸽子衔着橄榄枝,尾羽上的纹路还留着工匠的体温。

    我攥紧手里的五块钱,纸币边缘被汗浸得发皱。那是攒了十七天的冰棍钱,夹在课本里时被数学公式蹭出了蓝墨水印。我……喉咙突然发紧,盯着他擦得锃亮的皮鞋尖,鞋跟处还沾着一点紫藤花瓣,我没钱报班。

    他忽然笑了,眼角的皱纹像揉开的宣纸,却比巷口王奶奶的剪纸还要柔和。巷口杂货店的张叔说,你上周在槐树底下用口哨吹《致爱丽丝》,把树上的麻雀都哄得打转。他俯身时,中山装口袋里滑出半张泛黄的乐谱,边角处画着跳跃的八分音符,我这儿不收钱,只要你每天带个故事来——比如,你今天为什么蹲在这儿吃冰棍

    阳光恰好掠过他的睫毛,在眼下投出蝶翼般的阴影。我这才发现,他左手无名指根有块淡淡的茧,形状像个小小的休止符。后来我才知道,那块茧是常年按压琴键留下的印记,而他婉拒了音乐学院的返聘,推掉了国际音乐节的邀约,每天下午三点准时坐在紫藤花下,等一个能听懂琴音里故事的人。

    第二章

    会呼吸的老钢琴

    木门推开时发出吱呀声,像老唱片开始转动的前奏。紫藤花穗拂过额头,带着若有若无的香气,混着木头受潮的味道,在舌尖上酿成一首无声的歌。那架施坦威钢琴就躺在天井中央,琴盖上落着三两片淡紫色的花瓣,像谁随手写下的休止符。

    这是1946年的琴。陆明远的手掌覆在琴盖上,指尖划过一道几乎看不见的裂痕,当年从上海运到重庆,卡车在山路上翻车,琴腿断了一条,是当地的老木匠用黄杨木接的。他转头看我,镜片后的目光比琴键还要温润,摸摸看,这里面有战时的防空警报,有五十年代弄堂里的婚礼进行曲,还有前年巷尾阿毛出生时,他妈妈哼的摇篮曲。

    他的手包住我的指尖时,我听见自己的心跳漏了一拍。琴身的木纹里藏着细密的震颤,像无数沉睡的音符在体温下苏醒。突然,远处工地的电钻声撕裂空气,我下意识地皱眉,却见他的手指已在琴键上跳起——低音区的轰鸣是电钻的节奏,高音区的清亮像飞溅的钢花,中间的琶音串起散落的噪音,竟成了一支带着铁锈味的欢快舞曲。

    院角的野猫竖起尾巴,从紫藤架下钻出来,跟着节奏晃脑袋。陆明远忽然停手,镜片上蒙着细雾:那年在重庆,躲防空洞时,有人用口琴吹《游击队歌》,混着炸弹声,反而比平时更响。他指尖划过琴键,发出一串清越的泛音,音乐就像老宅子的砖,越是经历风雨,越能长出故事。

    我盯着他手背上的老年斑,突然发现那些斑点竟排成了五线谱的形状。后来我才知道,这架琴陪他走过动荡年代,琴盖内侧还留着当年用钢笔写的乐以载道,墨迹被岁月泡得发蓝,却比任何钻石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旧巷琴音:时光织就的乐章简介 >旧巷琴音:时光织就的乐章目录 > 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