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章
霉,不晓得我捅了哪里的鬼神窝……莽娃儿死了我也痛心,以后你就把我当你儿子用吧!

    王婶儿不住地捶打牛雄,越发地哭得凄惨……

    事到如今,也只能往前看了,莽娃儿的丧事还是得办。为表诚意,牛雄主动提出承担费用。村长老秦考虑到大家都不容易,提出只让他出一半的钱。

    掌板司端公先生看了黄历说,莽娃儿年轻未婚无后,戾气最重,三天之内必须下葬。

    接下来,须爹妈亲自洁身穿寿衣,除直属亲系和位尊长辈,其他人不可直视死者,尤其面眼。莽娃儿爷爷拿一张草纸蒙在他脸上,他爹娘则用棉布蘸取符水为他擦净身体。虽已没了生命迹象,但他手臂上的肌肉轮廓还能看得出轻微的光泽,看样子灵魂还未舍得离开身体呢!穿上青纱寿衣之后,莽娃儿奶奶拿出了给爷爷做的黑布鞋,莽娃儿套脚上有些大。因为死得突然,来不及准备齐全,只能用现成的。

    忍耐了半天,他奶奶和老娘终于在装棺的前一刻掀起了狂风暴雨。两位可怜的妇人死命往棺材奔去,七八个姑婶婆姨边拉边陪着哭。

    这世间的苦,总有善良的人扛着,恶人只管作恶,老天何时开过眼

    本来丧葬仪式已经从上个世纪的三天三夜改为一天一夜了,主家又要忙里忙外,又要磕头下跪伺候端公先生做道场,实在是活人受罪。但由于莽娃儿太年轻,恐怕亡灵不能安息,所以还是得按照旧俗执行。

    端公队伍刚抵达主家,便让安排了一张大方木桌,泡好浓茶。大师傅已经打开行李拿出文房四宝,剪纸花,写对联,搭灵台,画符纸……一套程序下来,麻利干脆,满头大汗,但却无丝毫怠慢。灵堂设在堂屋,满屋白色的纸花垂吊,正面的墙上贴满安魂祈福的字样对联阵法。莽娃儿的灵棺就挨着墙放在堂屋右侧,棺材盖上搭着白布,白布上也是纸花挽联和符纸。灵棺下用砖头垫起来,还连着电动冰板防止尸体腐坏。

    道场第一天,送粮请水。为的是过世之人在阴间不缺水不缺粮,生活富足。端公队伍一共四个人,在首的大师傅身披袈裟,头戴唐僧毗卢帽,手持白色拂尘;第二位师傅身穿袈裟手握金钹;第三位师傅身穿袈裟,手持小型掌锣;第四位师傅一身素衣,斜挎诵经鼓。所有直系亲属跟随端公去老水井求神取水,莽娃儿堂哥的大儿子端着一碗大米跟在大师傅身后,米上燃着三炷香。因为莽娃儿无后,便由他堂哥的两个儿子代替行孝下跪等事宜。其他人上臂都带着青纱。

    香灯官依然是请的牛大爷,自端公队伍到场起,就得一直跟着放鞭炮烧纸钱,师傅指哪儿他点哪儿。

    除了吃饭打盹儿上厕所,诵经从凌晨开始日夜循环不间断。真是佩服那些端公师傅,堂哥的大儿子跪在堂屋前都瞌睡了好几次,师傅们也没停过嗓,浓茶是一杯接一杯地换……

    道场第二天,亲系吊唁,诵经安魂。换上了堂哥的二儿子。大师傅先打卦,一看卦象失望得摇了摇头。令二儿子端着三生跟在身后,这是在为亡灵开路。而所谓的三生则是不满一斤的鲤鱼,不足一斤的童子鸡,还有出生不久的乳猪。这些加在一起足足几十斤,也真是难为他。

    前来吊唁的远亲近邻一波接一波,我也被安排去帮忙酒席传菜。

    眼看莽娃儿都快上山入土了,怎么一天也没见杨大非的踪影,照例他也应该帮忙才对啊!

    道场第三天,送亡灵上路。自前一夜起,诵经一直未停。莽娃儿堂哥的儿子更是忙累,手里的祭品一会儿换成酒肉果品,一会儿换成招魂符白蜡。跟在大师傅身后,上敬神仙,下祭冥王;东拜菩萨,西拜佛。念字文的师傅把莽娃儿的生平事迹细细唱出,带着哭腔把在场的老弱妇孺感动得一把鼻涕带着泪。尤其是莽娃儿老娘,昏过去好几回,实在太惨了,我一爷们儿都泪洒当场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龙溪奇闻诡事录》之三龙吞珠简介 >《龙溪奇闻诡事录》之三龙吞珠目录 > 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