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身边,臣愿意前去迎接,如果承蒙宋徽宗召见应对,臣将陈述自从都城被围以来的事情,以消除两宫之间的疑虑,绝对没有其他可忧虑的。皇上起初不答应,李纲极力请求,皇上才听从。皇上让李纲带着皇上的书信送给宋徽宗,并且赏赐行宫的官员不同数量的茶、药、银合。李纲在十七日离开京城。
十八日,早早地到达陈留县,遇到宋徽宗皇后的船只。李纲写了名帖,在道路左边拜见。宋徽宗皇后停船靠岸,让宦官杨修传达旨意慰问。李纲回奏说:臣告辞陛下时得到圣旨,让向您奏报,请求依照赵野的例子,在帐幕前奏事。又传达旨意允许。李纲于是登上船只,进入帐幕中帘子前下拜。完毕后,详细讲述皇上圣明孝顺,思念仰慕之情,并且叙述在国家艰难危急之时承蒙皇上提拔任用,感激的心意。宋徽宗皇后亲自加以奖励劝勉,李纲再次下拜致谢,完毕后,宋徽宗皇后说:朝廷打算让我在什么地方居住呢李纲回答说:朝廷现在把撷景园作为宁德宫,侍奉您,这是遵照宋徽宗十二月二十三日的圣旨安排的。宋徽宗皇后说:已经得到命令居住在宫中。李纲回答说:以皇帝的圣明孝顺,殿下的圣明慈爱,母子之间的感情难道还有隔阂吗只是考察三从之义,宋徽宗居住在龙德宫,而殿下居住在宫中,在典章礼仪上有所不安。朝廷讨论此事,只是想符合典章礼仪,以慰藉天下人的期望。两宫安定,那么天下就安定了。宋徽宗皇后说:朝廷必须处理得合适才行。接着泛泛地谈到其他事情。李纲拜辞后登岸,于是叫来宦官杨修、李俅等三人,坐在帐幕旁边,再次讲述前面说的话。这三个人是大宦官,认为李纲的话有道理,进去禀告。又传达旨意说:相公所说的很有道理,但是既然居住在宁德宫,以后想要到龙德宫的神御前烧香,可以吗李纲回答说:您既然居住在宁德宫,皇帝自然应当时常前往问候,万一想要暂时到宫中,难道有不可以的道理吗于是派人赏赐香茶、酒食等钱五百贯,分发给随行使臣和随从人员。李纲把前面的话详细写成奏札向皇上奏报,并且说:宋徽宗皇后已经有答应居住在宁德宫的意思,希望一切都不要对她表示怀疑和阻拦,以彰显皇上的圣明孝顺。而宋徽宗皇后进入京城的那天,聂山请求用禁卫守护宣德门,道路上议论纷纷,有见识的人都嘲笑他。二十日,李纲到达南都,得到旨意二十一日被引见应对。
这一天,宋徽宗坐在帐殿中,李纲请安完毕后,升殿奏事。详细讲述皇上圣明孝顺,想要以天下奉养的心意。宋徽宗流下几行眼泪,说:皇帝仁爱孝顺,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并且奖励劝勉说:都城的守卫防御,使国家再次安定,相公的功劳居多。李纲再次下拜致谢完毕后,于是拿出两张奏札进呈。其中一张,请求宋徽宗早日回朝,不须要到亳社、西都去,以慰藉天下人的期望。另一张,自己叙述向来承蒙宋徽宗的教育培养,在国家艰难危急之时得到提拔任用,能够为国家效力,想要请求辞官归隐田园的心意。宋徽宗多次慰劳,接着说:相公不久前担任史官,因为什么事情离开的呢李纲回答说:臣从前担任左史,能够侍奉陛下将近一年,因为狂妄地议论都城的水灾,又承蒙陛下恩宽,免于杀身之祸,至今感恩戴德。宋徽宗说:当时宰执中有人不喜欢你。李纲惭愧地致谢,接着奏报说:臣从前议论水灾,实在是偶然有所见解,自古以来即使是无道的国家,洪水也不曾淹没它的城郭。天地的变化,各自以类相应,这正是如今战争攻伐国家的征兆。大抵灾异变故,就好像一个人的身体,病在五脏就会在声色上表现出来,在脉象气息上显现出来,善于治病的人能够知道这些,不是有什么东西使它这样,而是气先到罢了。所以圣人观察天地的变化,而修养自身,因此能够治理国家,确保国家安定,而没有危险混乱的忧虑。宋徽宗认为有道理。于是询问敌人骑兵攻打围困都城时防守抵御的情况。李纲如实回答。宋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