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1章 韩山的传说
    大唐,元和十四年(819)。

    从唐太宗开启贞观之治伊始,唐朝君主便开启了一段长达约莫一百三十年的盛世。平息安史之乱后,盛极而衰,繁华渐褪,如昨夜黄花凋残在历史尘烟中;唐宪宗登基执政,重整旗鼓,国力虽有所恢复,却已难挽江河日下之势。

    盛世黯淡的余晖依旧在华夏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起落浮沉,若隐若现,然而,在岭南一处深山老林之中,却始终弥漫着一股淡淡的哀愁和寒凉。这是一个偏僻的角落,仿若与世隔绝,早已被远在千里之外的帝王将相所遗忘。

    岭南山脉连绵不平,峰峦跌宕起伏,与帝都远隔数千里,自古以来,都被视为“蛮荒”与“烟瘴”之地。

    山高水长,长安之风,难拂此地花草;海阔天空,长安明月,不照此处山川。

    巳牌时分,寂静的山谷里忽然响起一阵细碎的马蹄声,一个年约五十、面容清瘦的男子,手执缰绳,骑着一匹瘦骨嶙峋的马儿缓缓前行。他头戴幞头,身着一袭陈旧的绯色官袍,眼神憔悴,透露出一丝忧郁与无奈,却又隐隐蕴藏着一股不可摧毁的坚毅。

    一个身材稳健的中年仆人跟随在马后。他背着一个简单的行囊,里面显然装着为数不多的生活起居随身物品。仆人神色恭敬,眼中却记是担忧,不时地望向那官员微驼的背影,似在等待吩咐,又似默默给予安慰。

    后面不远处,一个年约十四、五岁的书童不紧不慢地走着。他的脸上还带着几分稚气,一双灵动的眼睛东张西望,仿佛对这陌生的旅途充记了好奇和探索之心。

    一个三十多岁的高大壮汉挑着一副沉重的担子,走在最后面。担子的两头挂着一些行李和书籍,份量显然不轻,但挑夫步伐沉稳,眼神坚定,仿佛并不觉得吃力,额头上沁出一排排细密的汗珠,顺着他黝黑色的脸颊滑落,他只是用手背轻轻抹擦,始终一声不吭。

    这一行人风尘仆仆,似是远道而来,经历了不少时日的跋山涉水和舟车劳顿,显得疲惫不堪。那匹瘦马也是无精打采,每走一步,都发出沉闷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这段旅程的艰辛。

    这官员姓韩,名愈,字退之,世称昌黎先生,乃是声名显赫的大文豪,著书立说,惊动朝野。

    韩愈一生为官,两度被贬。初次贬为阳山县令,本该引以为戒,但他为人刚正不阿,忠心侍主,很快便忘了前车之鉴,极力劝谏唐宪宗烧毁佛骨。唐宪宗龙颜大怒,将他贬谪到更加偏远之地——潮州府,降为刺史。

    韩愈勒马驻足,抬首远眺。只见这条山脉延绵不绝,高低起伏,就像是一座沉睡的卧佛横亘于天际,山林中草木葱茏,云雾缭绕,风景奇特,美不胜收。

    从长安城一路走来,穿越古道,翻越五岭,连续数十日艰苦奔波,韩愈早已身心俱疲,此刻千山美景一望而收,顿感胸襟开阔,心头郁闷去了大半。

    他缓缓转身,望向北方。

    那个方向是帝都长安。

    长安,是一座繁华的不夜之城,那里的风,永吹不息,那里的星月,永不陨落。

    暮春三月的风,犹有微凉,吹得山林沙沙作响。崇山峻岭中,绿树繁花相互掩映,一条漫长驿道斗折蛇行,台阶级级,从北面蜿蜒向上。驿道由无数条石块和石板铺就而成,平整光滑,颜色深浅不一,像一条弯弯曲曲的玉带透入深山密林里,往南延伸,仿佛没有尽头。

    韩愈望着前方蜿蜒的驿道,眉头微蹙,心中感慨万千。

    空山不见长安月,异域徒生倦旅愁。

    韩愈心中悲伤难抑,不禁轻轻地叹了口气。

    “大人!”仆人仿佛看透了他的心事,轻声说道,“莫非是想家了?”

    韩愈点点头,沧桑的脸上浮起一丝淡淡笑意:“不知为什么,此时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忠烈军师传简介 >忠烈军师传目录 > 第1章 韩山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