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十八年的家。李秀兰追着车跑,边跑边喊:在外面要照顾好自己!
林建国背着手站在村口,始终没有回头,但林夏清楚地看见,他的肩膀在微微颤抖。
车开出去很远,林夏打开弟弟塞给她的月饼。咬下第一口时,她尝到了咸涩的味道
——
不知是月饼里的咸蛋黄,还是自己的眼泪。陈远山递来一张纸巾,笑着说:北大图书馆的藏书,可比你这些笔记精彩多了。
这句话让林夏破涕为笑。她望着窗外飞驰而过的青山,想起昨夜写断亲书时的决绝。或许斩断的不是亲情,而是那些束缚她的偏见与枷锁。当汽车驶入高速公路,阳光透过车窗洒在她的手上,她突然觉得,未来的路虽然未知,但充满了希望。
黄昏时分,汽车抵达县城。林夏在图书馆捐赠完书籍,又去看望了几个贫困生。看着孩子们捧着她的笔记如获至宝的样子,她突然明白,自己吃过的苦,终于有了意义。
夜色渐深,林夏躺在招待所的床上,望着窗外的万家灯火。手机突然震动,是林阳发来的消息:姐,我把电脑卖了,钱给你当路费。
她握着手机,泪水再次模糊了视线。或许亲情就像盘根错节的老树,即便被偏见的藤蔓缠绕,也依然在深处,有着割舍不断的血脉相连。
第二天清晨,林夏登上了开往北京的火车。站台上,陈远山举着北大的明信片向她挥手,阳光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火车缓缓启动,她贴着车窗,看着这个熟悉又陌生的世界渐渐后退。口袋里的断亲书已经被体温焐得温热,她知道,这不是结束,而是真正属于她的人生,刚刚开始。
北大园里的新生
未名湖畔的柳叶在秋风中轻颤,林夏攥着学生证站在图书馆前,玻璃幕墙映出她拘谨的身影。身后拖着的蛇皮袋与周围同学的拉杆箱格格不入,掌心的汗水将入学指南洇出深色褶皱。三天前还在山村土路上奔波,此刻却站在无数人仰望的学术殿堂,这种不真实感让她想起幼时偷望星空的夜晚。
同学,需要帮忙吗
清脆的声音打断思绪。扎着高马尾的女生笑眼弯弯,伸手接过她肩头的棉被,我叫苏晴,化学系的。看你盯着借阅指南十分钟了,是找不到路吗
跟着苏晴穿过摆满学术海报的走廊,林夏的目光被墙上的院士照片牢牢吸引。当看到
女性杰出校友
专题栏时,她的脚步不自觉放慢
——
那些穿着白大褂、戴着眼镜的女性面孔,在灯光下散发着与李秀兰截然不同的光芒。等你毕业,照片也会挂在这里。
苏晴突然说,惊得林夏险些撞上旋转门。
宿舍里,三个室友正在布置床铺。北京姑娘周雨桐递来一盒稻香村点心:听说你是省状元太厉害了!
林夏缩在角落拆开蛇皮袋,当褪色的碎花枕套露出时,周雨桐的目光在上面停留了半秒,让她的手指瞬间发僵。直到苏晴接过枕套赞叹
手工刺绣好漂亮,她才敢继续整理行李。
第一堂课就让林夏尝到了差距。教授用英文讲解前沿课题,周围同学奋笔疾书,她却因陌生的专业词汇急得手心冒汗。下课后,她在图书馆待到闭馆,对着电子词典逐句翻译课堂笔记。月光透过窗棂洒在笔记本上,她忽然想起柴房里的煤油灯,此刻的苦涩与那时竟如此相似。
转机出现在校庆日。林夏在礼堂后排听校友讲座,当屏幕上出现家乡的梯田画面时,她猛地坐直身体。主讲人是从山村考进北大的学姐,如今已是知名教育公益者。改变一个女孩的命运,就是改变一个家庭的未来。
学姐的话让林夏眼眶发热,散场时,她攥着讲座单页追到后台。
寒假返乡的火车上,林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