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铜墙铁壁般击退。秦军不断增兵,将赵军围得水泄不通。赵军断粮已达四十六天,士兵们饿得前胸贴后背,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惨绝人寰的景象。赵括走投无路,无奈之下,只得亲自率领精锐部队强行突围,结果被秦军乱箭射死。
赵军失去了主将,更是乱作一团,毫无抵抗之力。剩余的四十万赵军,被迫向秦军投降。白起望着这四十万降卒,心中犯起了嘀咕。他担心这些降卒心怀不满,日后会成为秦国的大患。于是,他狠下心来,做出了一个极其残忍的决定——将这四十万降卒全部坑杀,只留下了二百四十个年幼的士兵,放回赵国报信。
长平悲歌后续:赵国的挣扎与战国格局的重塑
一、赵国绝境,朝堂乱局
长平之战的惨败,让赵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绝境。那二百四十名侥幸生还的年轻士兵,面色苍白如纸,眼神中满是惊恐与绝望,跌跌撞撞地回到赵国。他们口中那血腥恐怖的场景,让赵国上下顿时陷入了无边的悲恸与愤怒的深渊。
赵国的大街小巷,处处回荡着妇孺老幼撕心裂肺的哭声。原本热闹繁华的城镇,如今变得冷冷清清,宛如一座死寂的空城。田间地头,因为大量青壮劳力在长平之战中丧生,早已杂草丛生,无人耕种。百姓们满心恐惧与迷茫,如同在黑暗中迷失方向的羔羊,不知未来的道路究竟在何方。
赵王坐在朝堂之上,满脸懊悔与无奈,仿佛瞬间苍老了十几岁。他望着下面吵成一团的大臣们,心中五味杂陈。大臣们为了推卸责任,相互指责,争得面红耳赤,朝堂之上乱成了一锅粥。有人指责廉颇当初坚守不战,贻误战机;有人埋怨赵王轻信谣言,错用赵括;还有人将矛头指向那些在战争中指挥不力的将领。整个朝廷弥漫着一股颓废、无奈与互相推诿的恶劣气息。
赵国的军事力量在长平之战中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国内兵力空虚到了极点,边境防御几乎如同虚设。曾经让其他诸侯国敬畏三分的赵国铁骑,如今已所剩无几。边境线上,秦军如同凶猛的恶狼,不断地试探、侵扰,赵国的国土在一点点地沦陷。
二、秦国趁势,步步紧逼
秦国在长平之战后,虽然自身也伤亡惨重,但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军降卒的消息,如同一场可怕的噩梦,让其他诸侯国闻风丧胆。秦国的声威因此大振,在战国的舞台上更加不可一世。
秦昭襄王望着地图上不断扩张的秦国版图,心中满是野心与欲望。他决定趁热打铁,趁着赵国元气未复,进一步削弱赵国的实力。于是,秦国不断地对赵国边境发动小规模的侵扰,试探赵国的防御底线。
秦军的铁骑如疾风骤雨般席卷而来,赵国边境的城池纷纷告急。赵国仓促拼凑起来的军队,大多是未经严格训练的新兵,无论是战斗力还是作战经验,都远远不及训练有素的秦国正规军。面对秦军的猛烈进攻,赵国军队节节败退,边境的城池如同多米诺骨牌一般,不断被秦军攻破。
data-faype=pay_tag>
赵国的领土在秦军的步步紧逼下逐渐缩小,百姓们流离失所,背井离乡。赵国就像一只受伤的困兽,在秦国的强大压力下,发出痛苦而无力的嘶吼。
三、赵国自救,艰难前行
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赵国的有识之士们挺身而出。他们深知,赵国若想摆脱困境,唯有自救。于是,他们在国内四处奔走,大声疾呼,希望能够唤醒赵国上下团结一心的斗志。
一方面,他们呼吁国内百姓团结起来,恢复生产。无数百姓响应号召,重新拿起农具,走进那片荒芜已久的农田。妇女们也纷纷行动起来,织布纺纱,为军队提供物资。工匠们日夜赶工,打造兵器和盔甲。整个赵国,仿佛在一种悲壮的气氛中,重新燃起了一丝希望的火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