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另一方面,赵国积极派遣使者,带着丰厚的礼物,前往其他诸侯国,希望能够结成联盟,共同对抗秦国。然而,其他诸侯国对秦国的强大恐惧到了极点,大多持观望态度。魏国、韩国虽然与赵国同属三晋,本应唇齿相依,但在秦国的威慑下,也不敢轻易答应赵国的联盟请求。齐国则向来奉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政策,对赵国的求援置若罔闻。楚国虽有与秦国抗衡的实力,但对赵国在长平之战中的惨败心存疑虑,担心赵国已无再战之力,与赵国结盟只会白白消耗自己的力量。
赵国的使者们在各国之间四处碰壁,心中满是无奈与绝望。但他们并未放弃,依旧不断地游说各国君主,试图说服他们共同对抗秦国这个共同的敌人。
四、民间抵抗,星星之火
在赵国的广大民间,一股自发的抵抗力量悄然兴起。那些失去亲人的百姓,怀着满腔的仇恨与对家国的热爱,纷纷拿起简陋的武器,组织起来,保卫自己的家园。
在赵国的一些偏远乡村,村民们自发成立了自卫队。他们用锄头、镰刀等农具作为武器,在村口、要道设置路障,准备与入侵的秦军展开殊死搏斗。虽然这些自卫队的装备简陋,人员也大多没有经过专业的军事训练,但他们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的决心。
有一个名叫李三的年轻农夫,他的父亲和兄长都在长平之战中丧生。怀着对秦军的深仇大恨,他组织了村里的十几名年轻人,成立了一支小小的抵抗队伍。他们熟悉当地的地形,经常在山林中设下埋伏,袭击小股的秦军巡逻队。虽然每次战斗都异常艰难,他们也有人受伤甚至牺牲,但他们从未退缩。李三常对同伴们说:我们的亲人死在了秦军手里,我们不能让他们白白牺牲。哪怕拼上最后一口气,也要和秦军拼到底!
像李三这样的民间抵抗组织,在赵国各地如星星之火般不断涌现。虽然他们的力量在强大的秦军面前显得微不足道,但他们的勇气和决心,却成为了赵国在黑暗中最后的一丝希望之光。这些民间抵抗力量,就像一颗颗顽强的种子,在赵国这片满目疮痍的土地上,等待着春风的吹拂,茁壮成长。
五、魏国犹豫,联盟曙光初现
在赵国使者的不懈努力下,魏国朝堂之上,对于是否与赵国结盟共同抗秦的讨论日益激烈。
魏国君主魏安釐王坐在王座上,眉头紧锁,一脸的犹豫不决。一边是强大的秦国,如同一头凶猛的巨兽,让人望而生畏;另一边是曾经的盟友赵国,如今正处于生死存亡的边缘,向魏国发出绝望的求救。
魏国的大臣们分成了两派。以丞相魏齐为首的一派,主张与赵国结盟。魏齐向魏安釐王进谏道:大王,赵国与我魏国同属三晋,唇齿相依。赵国若亡,秦国下一个目标必然是我魏国。如今赵国虽在长平之战中惨败,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若我们与赵国结盟,共同抗秦,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然而,以大将军晋鄙为首的另一派,则坚决反对结盟。晋鄙忧心忡忡地说:大王,秦国如今势力如日中天,锐不可当。我们若与赵国结盟,无疑是引火烧身。赵国在长平之战中损失惨重,恐怕已无力再战。与这样的赵国结盟,不仅无法增强我们的实力,反而会让我们陷入危险之中。
魏安釐王在两派的激烈争论中,左右为难。他深知,这一决定关乎魏国的生死存亡。若与赵国结盟,成功击败秦国,魏国或许能在战国格局中重新站稳脚跟;但若是失败,魏国必将遭受秦国的疯狂报复。
就在魏安釐王举棋不定之时,赵国使者再次来到魏国。他向魏安釐王详细阐述了赵国目前的情况,强调赵国虽遭受重创,但国内上下一心,抵抗意志坚决。并且,赵国已经在积极恢复生产,扩充军备,并非毫无一战之力。同时,使者还承诺,若魏国与赵国结盟,赵国愿意在战后给予魏国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