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花书签。
妈,尝尝这个。谢志强递给我一个精致的便当盒,里面是他清晨五点起来做的玉子烧,金黄完美,再不是当年我做的焦黑版本。
婆婆坐在野餐垫中央,身下垫着谢志强特意带来的小靠枕。她来日本已经一周,态度比上次柔和许多,甚至主动提出要见见佐藤老师和田中太太。
轩轩现在开朗多了。婆婆看着远处正用中日双语指挥排练的孙子,轻声说,以前在国内,除了学习就是补习班,回家话都不说几句。
我顺着她的目光看去。梓轩穿着印有中日友好字样的自制T恤,正在教日本同学说中文台词。半年时间,他从一个沉默寡言的书呆子变成了社团发起人,上周还代表学校参加了机器人比赛。
他编程底子好,在日本学校反而有了发挥空间。谢志强骄傲地说。他在日本公司也如鱼得水,上个月刚升任项目组长,负责中国市场的系统开发。
桐桐的汉字也进步不少。婆婆从包里掏出一本练习册,昨天自己写了篇日记给我看,比国内同龄孩子写得都好。
我惊讶地接过本子。梓桐确实用稚嫩但工整的字迹写了一整页:奶奶带我去浅草寺,人很多。奶奶买了人形烧,说像北京的糖人。我想吃糖人,但更喜欢奶奶笑的样子。
话剧开始了。梓轩扮演的中国留学生桃太郎用流利的日语讲述故事,而日本同学用中文回应。当梓桐和小百合穿着纸箱做的鬼怪服装出场时,全场爆发出笑声和掌声。
创意不错。婆婆点评道,眼睛却一直没离开舞台。当梓轩用中文唱起改编版的《故乡》时,我看到她悄悄擦了擦眼角。
演出结束后,田中太太提议拍全家福。我们站在樱花树下,粉白花瓣随风飘落。梓桐突发奇想,用中文喊茄子,日语喊チーズ,引得大家笑成一团。
看镜头!摄影师喊道。
快门按下的瞬间,谢志强的手环住我的肩膀,梓轩比出V字手势,梓桐跳起来想抓花瓣,而婆婆...她第一次主动搂住了我的腰。
照片定格了这个完美的时刻——一个曾经濒临破碎的家庭,在异国的樱花树下重新找到了幸福的模样。
野餐结束后,婆婆拉着我和谢志强落在后面。她从随身小包里掏出一个红布包:这个...给你们。
里面是一对翡翠手镯,我结婚时她就说要传给我,却一直没拿出来。
妈...我一时语塞。
你们做得对。她望着前面奔跑的孙子孙女,孩子就该这么养...快乐,又有出息。
谢志强揽住母亲的肩膀:等您退休了,也搬来住吧。小区里有华人广场舞队呢。
去你的!婆婆笑骂,却把儿子的手握得更紧了些。
回家的电车上,梓轩兴奋地讨论着社团的下一个企划——中日学生笔友项目。梓桐靠在我怀里昏昏欲睡,手里还攥着几片樱花花瓣。
对了,谢志强压低声音,公司问我要不要转管理岗,待遇更好,但得经常加班...
你想吗我问。
他摇摇头:现在这样挺好。按时下班,周末陪孩子...钱够用就行。
窗外,夕阳给东京的楼群镀上金边。我想起两年前那个绝望的小学教师,为了逃离应试教育带着女儿远走异国。那时的我不敢想象,有一天我们全家会在樱花纷飞中,找到这样一个平衡点——中国的坚韧与日本的细致,传统的亲情与现代的教育,事业的追求与家庭的温暖。
电车经过新宿御苑,大片的樱花如粉色的云海。梓桐突然醒来,指着窗外喊:妈妈看!我们的名字!
她指的是那片樱花——雪在日语里可以读作yuki,而桐正是kiri,与日语的樱花(sakura)押着相似的韵脚。这个巧合让我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