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章
上的条码,在视网膜上重叠成密不透风的墙。

    她的购物车又添了12件凑单神器,截图里9.9元的手机支架旁,静静躺着支1999元的口红——那个数字刚好让总价突破满减门槛。我盯着屏幕上的组合,突然看见陈曼说的消费监狱正在成型:支架是砖,口红是瓦,每笔看似精明的消费都是在给自己砌墙。

    data-faype=pay_tag>

    雪光映着仓库内未拆封的快递箱,胶带缝里露出半截香薰包装盒。我想起陈曼带回来的证据:这种网红香薰的代工厂流水线照片里,工人正把廉价香精灌进印着外文的玻璃瓶,旁边堆着成箱的凑单神器标签。她曾用紫外灯照过这些标签,显影出一串隐藏的数字——后来我们才知道,那是期货交易的暗码。

    远处的尖叫声突然变调,主播开始歇斯底里地喊着库存告急。我摸出大衣口袋里的传单,背面的26.8%被汗水洇成暗红色,像道渗血的伤口。陈曼的推论在耳边响起:这个比例不是偶然,他们用算法算出最优割韭菜浓度——让你觉得离不开,又不至于彻底清醒。

    手机屏幕突然弹出条新闻推送:某头部主播因涉嫌操纵市场被调查。配图里闪过驼色大衣的衣角,我猛地抬头望向窗外,却只看见风雪中模糊的霓虹倒影。直播间的数字还在跳动,这次是已售罄的绿色弹窗,像极了陈曼办公桌上那瓶永远差一格的指甲油——永远差一点就圆满,永远有理由再买一瓶。

    林小夏的视频请求突然打来,她身后的阳台已经堆满转卖不掉的白酒箱。你说他们会不会......她的声音被风雪撕成碎片,目光却死死盯着屏幕,指尖在立即抢购按钮上徘徊,这次双12的预售......我看见她眼下的青黑又深了几分,像被消费主义啃噬的黑洞。

    雪粒子突然变成鹅毛大雪,糊住了仓库的玻璃窗。直播间传来新的尖叫,这次是卖车厘子的主播:家人们!进口智利车厘子直降三成!错过今天再等一年!满屏的冲冲冲里,我仿佛看见西郊仓库的冷链车正在启动,腐烂的果香混着防腐剂气味从屏幕里渗出。

    陈曼的话在风雪中回响:我们以为在捡便宜,其实是在为别人的杠杆买单。我关掉直播间,却发现后台仍在静默下载着更新包——那个永远删不掉的购物软件,正在手机里生长出更多的凑单神器砖块。

    雪越下越大,仓库外的霓虹灯牌忽明忽暗。我摸出裤兜里的旧手机,点开早已注销的账号——那里还躺着2019年的购物车,里面是条99元的围巾,备注写着送给爸爸的生日礼物。现在的购物车里,再也找不到这样简单的愿望,只有永无止境的满减游戏。

    远处传来消防车的警笛声,不知道哪个仓库又因囤积货物起火。我裹紧大衣走进风雪,手机在口袋里又震了起来——是新的直播间推送,标题写着双12提前购!买一送十!。雪花落在屏幕上,瞬间被热度蒸成水痕,像谁落下的一滴泪,转眼就消失在消费主义的热浪里。

    而我们,还在这用凑单神器砌成的监狱里,等待下一场雪的降临。

    在2024年的中国,消费主义浪潮在资本的推波助澜下汹涌澎湃。社交媒体、电商平台,乃至街头巷尾,处处都充斥着消费主义的气息。广告无孔不入,煽动着人们内心深处的欲望,诱导大众购买远超实际需求的商品。资本精心布局,通过制造符号价值、创造虚假需求、重构话语体系以及铺设债务陷阱,将消费主义深深植入人们的生活,构建起一个看似繁华却暗藏危机的消费帝国。

    国家统计局大楼在晨光中矗立如冷峻的棱镜,23层会议室的百叶窗半掩着,将深秋的阳光切割成明暗相间的条纹,斜斜铺在长桌中央的《季度消费数据白皮书》上。

    请看第三组数据。高级分析师李明推了推金丝眼镜,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癫狂的消费主义简介 >癫狂的消费主义目录 > 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