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一章
要求!邮件里,一个意大利买手表达了强烈的合作意向。

    我们的木雕产品,不再是困守在小镇角落、仅供本地游客赏玩的土特产,而是漂洋过海,摆进了巴黎、米兰、纽约的高端展厅和买手店。它们带着东方的神秘韵味和现代设计的精巧,被贴上不菲的价格标签,成为那些追求品味和独特性的富裕阶层的新宠。古镇木雕,这个曾经默默无闻的名字,开始在国际设计圈和艺术品市场悄然流传。

    最直观的变化,体现在工坊里每一个人的脸上。

    随着订单的增加和产品价值的提升,工匠们的收入水涨船高。以前一个月累死累活,可能也就挣个三四千块钱,勉强糊口。现在,熟练的年轻工匠加上项目分红,月收入轻松过万,经验丰富的老匠人更是翻了两三倍。

    李浩用攒下的钱,给他爸妈在镇上买了一套带小院的新房子,他那常年被风湿病困扰的母亲,脸上终于有了舒心的笑容。王师傅的孙女考上了省城的重点大学,学费和生活费再也不是问题,他每天哼着小曲来上班,手里的刻刀都仿佛轻快了几分。

    徐老师,真的,太谢谢你了!一次发工资时,李浩红着眼睛对我说,要不是你来了,我可能早就出去打工了,哪能想到守着这门手艺,也能过上好日子!

    看着他们脸上洋溢的笑容,看着他们因为生活改善而挺直的腰杆,看着镇子上越来越有活力的景象,我心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欣慰和成就感。这比我在硅谷敲出再牛的代码,拿到再高的年薪,都要让我感到满足。这才是我想做的事情,这才是真正的价值。

    工坊的成功,也让我们有了更长远的打算。我和吴会长商量后,决定建立一套系统的技艺传承和培训体系。我们不能只顾着眼前的订单,还要为古镇木雕的未来培养人才。

    我们制定了详细的培训计划。年轻工匠不仅要熟练掌握各种设计软件和数控设备操作,还必须跟着老匠人,一刀一凿地学习传统雕刻的核心技法,理解榫卯结构的精髓,感受木料的特性。而老匠人,在传授经验的同时,也要学习基础的电脑知识,了解数字化流程,甚至参与到设计参数的讨论中来。

    这种新旧结合、互相学习的模式,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技术不再是冰冷的机器,而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我们甚至开始尝试对外招生,吸引那些对木雕感兴趣,但又苦于传统拜师门槛高、学习周期长的外地年轻人。古镇,正在成为一个新的木雕人才聚集地。

    一切都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欣欣向荣。

    然而,就在这片繁荣景象之中,关于家乡小镇的消息,还是断断续续地传了过来。

    听说镇上好几家老作坊都关门了。吴会长一次闲聊时叹了口气,守着老一套,东西卖不出去,年轻人不愿意学,可不就只能关门吗

    我又想起了那个电话,想起了那个名字——张师傅。

    通过一些还在老家的远房亲戚打听,我得知了更详细的情况。自从我离开后,小镇的木雕产业确实每况愈下。没有新的设计,没有新的技术,产品还是几十年前的老样子,粗糙、呆板,完全跟不上市场的审美变化。订单越来越少,价格也一降再降。

    张师傅的工坊首当其冲。他是守旧派的代表,也是最抵触改变的人。他的工坊门可罗雀,几个跟着他的老徒弟因为长时间没活干,要么转行做了别的,要么也只能离开小镇去外地谋生。据说,张师傅为了维持生计,甚至开始接一些给家具厂加工廉价雕花板的零活,利润微薄。

    这次出事,就是因为跟另一个小作坊抢夺一批劣质木料时发生了争执,对方人多,他吃了大亏。

    听着这些消息,我心中五味杂陈。有种果然如此的预料之中的感觉,毕竟当初我就预见到了守旧的结局。但也有一丝难以言喻的惋惜和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祖宗传的手艺,不需要你的机器!简介 >祖宗传的手艺,不需要你的机器!目录 > 第一章